? ? 八月,孩子爸提出來長找事做,問我意見,回答“隨便”。他不要我說“隨便”,為了擔心的矛盾在以后發生,我說:“不要以后來長做事不順心,說些什么為了孩子之類的話,不要來了后要抱怨通勤時間長,加班累之類的話。”他保證不會為此作妖,我也不想為此肯定能預見的弊端做太多次的解釋。
? ? 如此之后,我的回答還是“隨便”。如果不是顯而易見的好處,如工資高很多或伴侶能有效育兒,我還是不想承擔內耗的風險。若要媽媽情緒穩定地教育孩子們,給予愛,是有條件做支撐的,是爸爸要承擔很大一部分來自母親的焦慮,母親才不會把焦慮等負面情緒投射給孩子,孩子才能獲得成長的養分和空間,才能毫無顧忌地向前向外發展。反觀我們的家庭,不是這樣的,別人都說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更優秀,因為爸爸情緒穩定,教育孩子時心平氣和,我們家孩子爸比媽媽脾氣還發得多,比媽媽還不能耐受孩子的情緒,怎么能充當一個很好的容器,怎么能有涵容功能,怎么能提供給孩子抱持性的環境?
? ?再看夫妻關系,爸爸把媽媽“養”好了,媽媽才能輕松育兒,如果媽媽本身一堆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那孩子怎么能在媽媽的情緒之下安全長大,這里說心理安全,當然新聞里也出現很多極端例子,人身安全都沒法保障。如果我還要承受一部分來自伴侶的挑剔、不耐受、不和諧,那兒女豈不更遭殃?之前,我的情緒動蕩來源于工作(多數穩定)、女兒(主要是做作業)、自身未解決的人生課題,孩子爸來了后,我還要面對另一個人隨時隨地可能的情緒發泄和三觀不合,豈不自招禍端?
? ?本身情感基礎薄弱,后續無情感維系,岌岌可危。本來我把他六月初來長謀事的機會當作我們這個小家庭,我們夫妻重新開始的起點,但天不遂人愿,他心不似此心,欲語淚先流。這段婚姻關系里,我一直在降低自己的需求去適應對方,適應這段關系,我一直在覺察有什么是不強求對方改變而調整我自身就能讓我在這段關系里不那么難受的。同學眼里的我是一個文藝浪漫的青年,哪個女人不曾憧憬愛與鮮花?如果說不需要那也是在需求表達后得不到滿足,愛被表達后得不到愛,事已至此,我更想體驗被滋養的關系是什么樣子。奢望對方改變嗎?幾年了都沒變,最深的痛在最初那幾年,正是青春爛漫的年紀被荒蕪度過。妥協大過奢望,歸于平靜。婚姻八年,異地八年,如果不是孩子,難道還有情感的維系嗎?如果需求降低至對方為了孩子負擔經濟,為了孩子做好榜樣呢?小孩子都懂得的不能高空拋物非要從窗口揚揚灑灑,幾次勸告不要從廚房紗窗倒湯汁非不改,女兒大了還是穿個內褲在家晃悠,這些都被他解釋為從鄉里來不習慣城里這一套,難道不是素養問題嗎?難道不是自我固執嗎?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長期住在一起,更加難以忍受。當然,話說三遍都嫌淡,既然不和諧就離開吧,性生活也不和諧,女人是情欲結合,男人是可以把情和欲分開的。曾經表達過希望在對方想性生活之前可以浪漫些,喚起我的性幻想,而最后,也不過是動物之間的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