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前,我花15分鐘就集滿支付寶的五福,便在四十九分之一的群里嘚瑟坐等一個億。我們創人葉開大哥因此還給我取名“田小億”,大家也紛紛表示要抱大腿,實現他們每天“讀書,寫字,周游世界”的夢想。
一個億當然是玩笑。即便有了一個億,一個人也不可能就自由了。沒有一個億,生活也不自由,這才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生活的常態。
以前每年回家過年后,都會帶著憧憬,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今年心情很沉重,因為雖感覺自己還很年輕,但作為一個一歲半娃娃的媽,作為一個在一家企業呆了六年多而上升空間有限的員工,面對漫漫的人生長路,我頓時感覺前有虎后有狼,左右也各不是,不知道該如何下腳了。
我不得不感慨人生規劃的重要姓,如果早做規劃,就不至于現在每走一步都要面對諸多的限制。但人生規劃也是個很詭異的事情,我們常常是后知后覺,往往要等到事情過去了,我們才會對此有些了解,然后恍然大悟拍大腿,哎呀,我當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時間不可逆轉,過去無法改變。我還是想思考一下,對過往做些總結。或許可以給更年輕的人提供點參考價值(極有可能沒有任何價值,因為我們總是在重復地犯著前人犯過的錯誤,然后再得出同樣的總結,生出同樣的悔恨),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
2、
我們常常喊“男女平等”,根本原因是男女還不平等;即便比較平等了,我們還是必須接納這樣一個客觀事實:男女是有很大差異的。
從結束學業,加入勞動大軍開始,男女的差異就職業發展方面開始顯現。
總的來說,男性對個人成長有更強烈的緊迫感,一是他們更想要證明自己,贏得自尊;二是現實的買房買車結婚的壓力。也有女性工作能力和野心毫不遜色于男性,但更多的女性依舊相信,選擇(依賴)更重要,找個穩定的工作,找個有房有車的老公,是明智的。
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不管你是女強人,還是普通女性,男女的差異在職業發展方面被進一步放大。
對于男性來說,他們工作時間的長短,職業規劃的進度,并不會因為婚姻家庭而發生多大的改變。你比較難聽到一個男人跟你說,我現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要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家庭上,而不是工作上。你常聽到的,更可能是,我現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更大的責任,我要更努力地搬磚掙錢。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來看,這是男女都認可的理性選擇。
而對于很多女性來說,職業發展的第一個瓶頸就快到來。
從輿論道德層面看,社會對女性期望值低,希望女性回歸家庭,不管出于自愿還是社會家庭壓力,更多的女性愿意回歸家庭。
從家庭來看,持家,是件耗時耗力的活。
通常情況下,女性在婚姻中占據相對弱勢地位,離婚對女性更不利,所以理性上女性會花更多心思經營,確保家庭的穩定性。
孩子出生后,家庭更需要女性。女性自身的特點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照顧孩子,雖花時間,但確實又是值得被鼓勵和認可的。
新的家庭成員需要在較長的磨合中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婆媳矛盾,孩子生病,夫妻不和,育兒觀念沖突,每天的生活總會伴隨應接不暇的刺激。而這,又是女性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從工作方面來看,產假結束后,家庭,會占據女性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家庭的組建,甚至影響女性后面人生的軌跡。女性的就業選擇就不能只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來衡量,而是要兼顧里里外外。我們不是常說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嗎?犧牲暫時的職業發展,變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工作強度太大的不適合,時間太長的不適合,動不動要出差的不適合,特別有挑戰的可能也不適合。
女性自身的競爭力也影響自己的擇業。如果自己結婚生娃前積累不夠,就會導致現在高不成低不就,無太高上升空間,即便換工作也很難有質的變化;同時,你還要與更年輕的人競爭,她們又能干又便宜,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而你拖家帶口常常請假,甚至還要求高工資。
即便你很有競爭力,你有了家庭,也有可能面臨想好好拼事業,但卻不能像從前那樣全身心的投入的困境。
此外,政府開放二胎政策,無疑是很多女性職業發展上雪上加霜的事情。以前生育后的女性是受歡迎的,因為她們可能是踏實的,穩定的;而現在,生了一胎,企業怕你生二胎,不但沒貢獻價值,還狠狠撈走一筆福利。如果你不是不可替代,企業為什么不招未婚的員工?
對于現實中女性職業發展遇到的問題,我要強調的并非是對男女的不平等,社會的不公平的憤怒。工作五到七年遇到職業瓶頸正常,女性承擔生娃的責任也正常,建立新家庭,從磨合走向穩定需要至少幾年時間也正常,讓人難為情的是,這幾件事來得太快,又差不多同時發生,又都很重要。
所以,一個女性,想要變得獨立,想要豐富有成就感的人生,就應該比男性更早萌發自我成長的意識,更早地規劃人生,更快地成長。
3、
如果時光能回到25歲前,我會做些什么呢?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持續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抓住這個5-7年“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黃金時期,努力地專注工作,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在企業和行業里變得有價值,不可替代。
2)給自己時間做職業探索,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職業。
3)適當地做職業規劃,提前考慮到結婚生娃養娃這個特殊時期,靈活安排成長進度和方向。
4)學會管理自己。學習和培養高效率生活和工作的思維,控制情緒,嚴格自律,養成一套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法和習慣。
5)花更多的時間讀書,寫字,看電影,旅行,開闊視野的同時,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未來在重要的決策面前,我就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6)建立自己的學習系統。遺憾的是,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我們很多人,包括我,并沒有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所以,在學習之前,首先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學習方法。然后才是學習,記錄,整理和整合自己的所學和所想,形成自己的體系,去踐行,在實踐中檢驗和糾正自己的認知。
7)趁早培養理財意識。從最初的儲蓄,記賬開始,逐漸改變自己對錢的認知,然后探索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讓錢更好地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8)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學會識別有效與無效的社交,并用心經營自己的人脈資源。
首先自己需要背后默默努力,變得優秀,才能認識到優秀的人。
要維持和優秀的之間的關系,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是否志同道合?是否成長腳步一致?是否有值得他人尊敬的特點?是否有能讓別人信任的品質?只有在與對方有可交換的價值時,關系才能得以維持,他人才可能變成自己人脈。
9)尋找適合的伴侶。
10)培養一項熱愛的體育運動。非常認同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體力,也是一項重要的競爭力。
以上的這些積累和沉淀,不但可以讓我變得更優秀,還可以讓我在30歲左右,面對家庭還是工作的兩難下,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甚至讓我的家庭受益。
4、
真的到了結婚生娃階段,我們就要拿出勇氣,面對人生最重大的選擇之一:個人發展排第一,還是家庭生活排第一。
我們會根據自己的視野和現有的能力,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到底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自己能要什么樣的生活和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無論最終選擇了個人發展,還是家庭,都沒有對錯,都值得被尊重。但很顯然的是,即便是同樣的選擇,前期成長快的人和成長慢的人,面對的,是不一樣的選擇空間。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場所。無論最終選擇了什么人生道路,我們都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自由,只有讓自己的能力大于責任時,才能獲得相對的自由,才可能有閑情讀書,寫字和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