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詩。李嶠((qiáo645~714年),字巨山(根據表字確認的讀音,意思是高而尖的山,泛指高山或山嶺)。李嶠的一生充滿傳奇,歷仕五朝,。調露元年(679年),唐高宗李治時代,李嶠隨軍南征僚族叛亂時,親入獠洞宣諭朝旨,成功招降叛軍;從此入主朝政。武則天時代,曾經因為給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禮等大臣伸冤,被貶為潤州司馬。一夜之間,從朝中要員變成了個不管事的閑散人員。第二年被召回朝廷,從此三起三落,最后沒能夠起來,最終被貶為廬州別駕,死于廬州。因為李嶠先后趨炎附勢,在史家的評價中以貶義居多。
李嶠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后又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這首詩相傳就是李嶠在與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時,見到山上景色秀美,登頂時,一陣清風讓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xiá )。
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凡風之屬皆從風。”這里把八面的風做了說明。我們常說的“八面來風”就是從這里來的。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解落”,“解”字用得好,這里的“解”字是來修飾“落”字的。“葉”是怎么“落”的?咱們說到秋天一般都說是“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這里沒有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字。“解”,《說文解字》:“判也。從刀判牛角。”意思用刀從牛角處按照結構分割牛體。“解落”是按照自然規律去一點一點地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三秋”在古代指的是:農歷秋天的第三個月,月就是九月。王勃《滕王閣序》的“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就是這個意思。“三秋”還有一種說法是農歷的秋三月——初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而不只是單指九月。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定了。
“能開”,“能”字就先“解”字一樣,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溫暖的胸懷去“開”二月花。“能開”是喚醒,是用溫暖去催生,是柔風去召喚。風兒的輕輕撫摸著大地,讓寒冬里沉睡的花兒感受到風的溫暖,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妙的春天。
前兩句的“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風的溫情讓人感到舒坦。這兩句從季節上描述了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的情形
下面“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過”和“入”字用的非常好。什么事“過”?過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緩緩的那叫輕拂。風“過江”卷起“千尺浪”給我們的場面是:狂風在大江上呼嘯而過,攜卷著千尺巨浪,直沖云宵,風是何等威風;如同蘇東坡描寫的“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樣。而“入”用的也很好。什么是“入”?直通內部叫做“入”,野獸闖進草叢的情形叫做入。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驟風肆虐驟然闖入遍山竹林,萬竿傲然挺立的修竹就像潮水一樣在風中無力搖來擺去,萬般無奈。風的力量是何等瀟灑。這兩句,形象地描寫了分的強悍與強勢,同之前風的溫柔形成強烈的對比。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巨浪滔天;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
可見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這首詩通過“解落、能開、過、入”這些動作緊緊抓住“葉、花、浪、竹”在風力作用下的應變,表現了“風”的種種變化以及威力。以“三秋、二月、千尺、萬竿”數字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從筆法來講全詩對仗工整。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整首詩在“對仗”則都顯得很出色,“解落”“能開” 和“一過”“一入”,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