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6, ?王瑞君老師工作坊筆記整理
為什么有幼小銜接問題?
您是否擔心孩子不適應小學的教學方式?
您是否擔心學習上有壓力?
您是否擔心孩子不適應集體生活?
您是否擔心孩子在學校收到“不公平“對待?
幼兒園注重個體性和自由,在幼兒園,快樂和成長是主要目標。
小學注重集體性,帶著學習目標。不管適應不適應,都需要適應集體生活。沒有一個適應過程是高興的,愉快的。到了四年級以后,學生才可以真正把自己放到集體中。在此之前,孩子喝自己小群體一起玩才開心,才安心。
需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適應小學生活。
在小學階段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周圍的人變多了,很多孩子找不到班級,找不到座位。
孩子遇到問題,比如難以長時間保持秩序,集中注意力。要注意孩子的意愿和能力情況,處理方式不同。
有意愿,無能力,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
無意愿,有能力,可以用規則來約束。
兒童的心理發展
六歲以前的兒童建構自我是最主要的部分,六歲以后,兒童開始從內在走出來,發現外部世界以及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一個人要學會覺察自己。
0~6歲,兒童與自己的關系,對自己的認識
7~12歲,兒童與他人的關系,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
12~,兒童與環境的關系,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認識
從兒童的認知上來看,六歲以后的孩子開始進入到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對認知范圍開始迅速擴大,通過內化的過程,他們建立起豐富的、復雜的內部認知結構。
這種幼兒階段完全的用感官感覺來認知世界是不同,這個階段是一個發展的階段。
6歲以前,兒童主要關注自己,不太關注老師對其他小孩子的看法。6歲以后,就開始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什么。八九歲的孩子特別容易覺得不公平。
例如:
六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在幼兒園沒有受到老師的重視,他們不會覺得這和它們自己有什么關系。但是六歲以后,兒童就開始去發現和關注他以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而且他們和自己之間也存在了一種關聯。
在孩子6~12歲的時候,會碰到很多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埃里克森認為:6·12歲為學齡期,主要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
勤奮感:兒童進入學齡期后,面臨著具有明確要求和系統內容的學習。他們一方面學習文化知識,一方面學習工藝技能,因此,對以前游戲的興趣逐漸發生了變化,兒童更加注重和投入社會性更強的游戲,開始感受到幼兒的游戲缺少一種能夠制造而且制作精美的感覺,從而產生不滿和不快。埃里克森把這種感覺稱之為勤奮感。
兒童小的時候,缺乏足夠的生活能力,往往很依賴于大人,會感覺我不行,我做不到的,產生自卑感。他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技能,完成事情,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帶來勤奮感。
在他努力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陪伴,一步一步的幫助他克服困難,很多時候需要放慢節奏。
勤奮感不是指勤奮的行為,而是指兒童通過勤奮的行為,克服無力感,獲得能力和信心。這個感覺不適一次性獲得的,是通過6~12歲這么長的時間來完成的。
比如有一個孩子,在做3*8=?的數學題的時候,老師沒有要求通過背誦乘法口訣表來要求孩子。
孩子自己在探索,用8+8+8在進行計算,得出3*8=24.
老師重復8+8+8,3*8,孩子也在進行重復計算
做了30分鐘,大汗淋漓,很累,就開始休息。
老師在繼續引導回顧,孩子開始感受到有滿足感,獲得感,開始感受到勤奮感。
這個孩子不是通過記憶來學習的,他是通過認知來學習的,他學習的過程會慢一些,但是學習的很扎實。有的孩子是通過記憶來進行學習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開始覺得小小孩比較幼稚,不喜歡和他們玩,在八九歲的時候,不容人的程度比較大,會覺得幼兒園的小孩弱爆了。到11~12歲的時候,又開始容忍。
有小學生說,在小學里,只有不想學的,沒有學不好的。
很多老師也說,在學校里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興趣問題。
在1~2年級,數學主要看概念
在3~4年級,數學主要考的是語文,理解能力
閱讀很重要,不要停下來,有的孩子不喜歡自己閱讀,家長可以給孩子讀。
6~12歲的時候,孩子的智能是隨著發展自然展現的
上學的準備
1)身體健康和運動的發展
身體方面很重要,運動會帶來熱情和活力,對智能發展很關鍵
2)社交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境
3)學習的方式,比如接受能力和自信心
自信心特別重要,需要給予足夠的反饋,產生滿足感。往往大人沒有耐心,給予足夠的反饋。尤其是在自信心建立的開始階段,反饋需要足夠多。
4)語言發展
5)認知(思維技能)和整體知識。
孩子以前是通過別人的反饋的來認可自已。現在開始逐漸通過自己觀察和思考來認可自己。所以家長要觀察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可能是身體有問題,也有可能是認知有問題。
幼小銜接
1 生活上
生活規律的變化,獨立性逐步形成。
很多小孩子的獨立性不足,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照顧太多,替代式照顧。另一種情況是,訓斥太多。有的家長比較忙,孩子反而獨立性比較強,家長既沒有時間照顧,也沒有時間訓斥和嘮叨。
作為家長,既不要訓斥,也不要包辦、代替。
12歲以上的孩子,往往獨立的能力就比較強了,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
2 心理上的
變化帶來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但是也不需要天天問。
1 學校有什么好事情發生么?調查孩子的價值觀
2 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激勵孩子增強他的信心
3 今天有什么好收獲?讓孩子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什么
4 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幫助么?
? 1) 我很關心你
? 2)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 (這是心里話,但是不能這樣直接的表達)
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5歲,我問他這些問題,他都說沒有。
老師回答,孩子還小。
孩子遇到困難,對孩子進行幫助的時候,不要代辦,要控制困難的難度,使孩子能夠自己完成,要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使孩子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3 認知上
符號的學習,語言表達:書面語
給孩子讀書的時候,要注意用書面語。書面語比口語的信息量更大,更深刻。
符號學習是為了閱讀,但是閱讀不只是自主閱讀,可以讀書給孩子聽。符號學習不是閱讀的限制性因素。
6歲以前的孩子和6歲以后的孩子在認知上的差異。例如:同一個概念,不同的理解層次。
例如對和平的理解
3·6歲
和平是內心感到平靜
和平是內心感覺良好
和平始于每一個人的內心
和平是大家相處愉快,不會爭吵,不會打架
7~14歲
和平不僅僅是沒有戰爭
和平是和諧共處,沒有沖突
和平是內心的寧靜
和平是精神世界的平靜和放松狀態
和平需要力量和同情心去維持。
如何與兒童一起討論價值觀
例如:老師說“美不美不重要,學習好才重要”
家長就這個觀點如何與孩子討論?
1 “老師說的不對“
2 “學習好很重要,愛美也很好”
和孩子進行價值觀討論的時候,要注意避免一元價值觀,不要封閉式討論,觀點要是開放的。
交流溝通
1 傾聽孩子的情緒
及時解決兒童的情緒問題,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和愛,孩子的心里一旦得到關愛,那么他們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就會有足夠的心理力量。
2 發現并幫助孩子面對問題
及時的發現并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在新環境中遇到的所有問題,讓孩子感覺不是自己獨自面對,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永遠是他們的后盾。
面對問題的時候,少做評價,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讓我們一起來面對,然后和孩子一起進行探討。
3 安排專門的時間陪伴孩子
這種陪伴不是照顧,不是一刻不離身邊的糾結,也不是監督,而是一種在一起的感覺。比如孩子寫作業時,你要陪伴,讓孩子感覺到你的關注。
專門的時間陪伴很重要,尤其是遇到孩子發泄的時候,這是傾聽孩子的最好時機。
王老師主張陪孩子寫作業,不是監督孩子寫作業,而是一種陪伴的感覺。
4 及時和學校溝通
家長重視孩子,學校也會重視,這是對孩子成長環境的關心。多和老師交流,老師會認為家長很重視孩子。
最好不要去找老師麻煩,老師會感覺到自己的工作被否定,感覺很不好。
推薦書籍:
家長
《3~6歲價值訓練廣場》
《7~14歲價值訓練廣場》
《兒童與青少年情感健康》
《傾聽孩子》
《新語文讀本》 廣西師范出版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
兒童
《拂過楊柳的風》
《做個快樂的少年人》
《蔚藍色的彼岸》
《小狗錢錢》
《天鵝的喇叭》
《百科全書》(文字版)
《365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