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轉發自拾遺)
先說說作家斑馬遭遇的一個真實故事。
斑馬同學A的母親突患白血病,很不幸。
萬幸的是,A父母均有醫保和退休金,
她本人薪水也還可以,家中有房有車。
結果A的第一反應不是哭得死去活來,
也不是帶母親做進一步檢查,
而是迅速在微信、QQ朋友圈求助,
聲淚俱下地講述自己的母女情,
懇請大家給她母親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和A關系不錯的同學立馬建了捐款群,
一經帶頭,群里同學立馬爭相發出慰問,
陷入“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的美好氛圍中。
一位同學說:斑馬公號做得好,找他幫忙募捐啊!
A立呼斑馬:哪天方便?發之前給我看一下。
斑馬回復:深表同情,無能為力。
A特別生氣:你也是有父母的人,怎么這么冷血!
斑馬回復:你自己有收入,父母有醫保有退休金,現在剛查出癌癥,你就忙著從別人口袋掏錢。你是自己有孝心,還是想讓別人幫你盡孝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兩年,一打開朋友圈,
就會經常發現A這樣的悲情營銷。
大眾本來就有從眾心理,
特別是在表現善良博愛這件事情上。
所以,只要誰一領頭奉獻愛心,
就會有一大幫人跟風獻愛心、表善良、祈平安。
于是,很快就會形成接龍式的“善良秀”。
對于“善良秀”,連岳老師有段描述非常形象:
核心技術是這兩點:你需要做的事成本極低,可以低至零;你做了這件事顯得很有愛心(正確)。
悲情營銷者給你提供了一個占便宜的人:零成本秀愛心(正確)的機會到了!
你第一個在朋友圈轉發,
你的愛心就戰勝了所有朋友!
第二個轉的,順序上不占優,只好增加情緒。
最后不轉的人就陷入困境:
“大家都轉了,我不轉,我他媽是人嗎?”
“別人都捐了,我不捐,我他媽是人嗎?”
為了避免麻煩和得到認同,他也轉手一轉,
反正避免沖突的成本也是零,何必呢。
于是,“善良”就這樣變成了一種廉價的“秀”。
這種“善意秀”的背后,其實是一種自我達成,
即想要完成一種“我是個善良人”的自我認同。
但這種善良,不但廉價,而且盲目,毫無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