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個理由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1983年9月的一天,一位名叫波切那的藝術品經銷商與加利福尼亞的蓋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接洽,稱有一尊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少年大理石立像。這尊雕像近7英尺高,保存得幾乎完好無損。波切那開出的價格直逼1 000萬美元。
蓋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態度謹慎,他們借來少年立像,并展開了細致縝密的調查工作。首先,這尊雕像的特征與其他已知的少年立像的特征相吻合。并與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的《阿納維索斯的庫羅斯》 ,制作的年代和地點相符。
另外,雕像的出土細節無人知曉,但波切那向蓋蒂博物館的法律部門出具了一沓有關雕像近期背景的文件。據文件顯示,此雕像是一位瑞士內科醫師勞芬布格爾從一位赫赫有名的希臘藝術品經銷商羅蘇斯處購買的,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收為個人珍藏。
馬戈利斯是加州大學的地質學家,他使用一臺高清立體顯微鏡,花了兩天的時間來檢查雕像的表面。并將樣本使用電子顯微鏡、電子微探針、質譜測定法、X射線衍射儀以及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其進行分析。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此雕像使用的材料是白云質大理石,這種大理石來自希臘薩索斯島上一個名叫瓦錫角的地方,并且雕像表面還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方解石。
馬戈利斯說,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白云石轉化為方解石所用的時間需要成百上千年之久。換句話說,這尊雕像歷時已久,絕非近期制造的贗品。
蓋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心滿意足,于是,在展開立像調查的14個月后,他們一致同意,買下這尊雕像,并于1986年秋季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 故事來自格拉德威爾經典系列《眨眼之間》
博物館為什么會買下雕像?他們買的是真的嗎?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找出博物館之所以買下雕像的三個關鍵點:
- 雕像的制作年代與風格與已知那個年代的雕像風格相符。
- 雕像的石材出處和石材質地的形成時間是無法偽造。
- 完好無損。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被忽視或者很難證實的關鍵點
- 雕像的出土細節無人知曉
但最終,博物館還是忽視了這個疑點,選擇相信雕像是真的。博物館的選擇是對的嗎?
從已有的信息來看,我們還無法判斷博物館的對錯,但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博物館方面可能會范兩個直覺性偏見:
人的大腦思維模式決定了人的信任多于質疑
對小數定律的忽視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我們的大腦具備懷疑能力,但持續的懷疑會讓大腦很疲憊。所以,當懷疑產生后,如果 一直無法證實,我們的大腦就會更容易接受那些連貫、合理、有依據的信息。
故事中,對雕像模糊不清的來源,是不能被明確的信息。而雕像風格、材質的時間變化,是有理有據,可明確的。所以,在不太明確和明確之間,博物館選擇了信任明確的信息,而忽略不明確的信息。這就是 信任多于質疑。
另外一個直覺偏見是,博物館可能只關注雕像本身而忽略了來源。這就是之前一篇 憑直覺買股票一定是錯的嗎? 中談到的 小數定律:
“在一次面向300名老年人的電話民意調查中,有60%的人支持總統。”
我們很容易得出的結論是:老人支持總統。但實際上如果數據只來源于 300 個老人,那這個結論就是有問題的。在這個故事中,雕像本身就像老人,雕像身上的所有數據可能都是對的,但如果來源有問題,也將對雕像的真偽產生影響。
如果博物館方面在作決策時存在這兩個 直覺性偏見,就有可能因為這種偏見而買到假貨。
事實是這樣嗎?故事還沒結束,我們接著往下看:
時任蓋蒂博物館理事會委員的意大利美術史學家費德里科·澤里,在受邀赴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室參觀立像,不知不覺間,他的目光停留在立像的指甲上。雖然一時間難以名狀,但他發覺這指甲看上去頗為別扭。
第二個發現問題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希臘雕塑專家伊芙琳·哈里森。蓋蒂博物館決定購買波切那的雕像前不久,她就在洛杉磯參觀過展館。時任館長的阿瑟·霍頓帶她去看立像。她回憶道,他刷地一下把覆在立像頭頂的一塊布掀開,說:“看,這雕像現在還不是我們的,但幾周后就屬于我們了。" 然后我說:“ 很遺憾聽到這個消息。”
哈里森當時看到了什么?她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在霍頓掀掉布的那一瞬間,哈里森油然而生一種預感,一種什么東西不大對頭的直覺。
幾個月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前館長托馬斯·霍文來到蓋蒂的修復工作室參觀立像。每當看到新的藝術品時,霍文總會將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詞記錄下來,而初見少年立像時腦中浮現的詞匯他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說:“那詞是‘新’。” “新”,這可不是面對一座有兩千年歷史的雕像時應有的反應啊。
專家的質疑可信嗎?
三個看過雕像的專家,都不約而同的產生某種質疑,但都沒有任何依據,僅僅是一種 直覺。所以,要想知道專家的質疑是否可信,就要確定專家的直覺是否可信。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直覺的產生。
在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中,將直覺定義為人在判斷過程中,對大腦中已有信息的調取。
怎么理解呢?這有點像我們對蛇的恐懼。以孩子為例,即便是從沒見過蛇的孩子,他們也“怕”蛇,這種“怕”就是大腦 已有信息 被調取后形成的反應。
故事中,三個專家的直覺就來源于他們大腦中已有的信息,這種直覺屬于 經驗性直覺。
加里·克萊因在《力量的源泉》一書中提到過象棋高手、火場指揮員、內科醫生所做的快速決策和選擇就屬于這種經驗性直覺。
經驗性直覺是專業人士在長久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習得的一種能力。
實踐證明,這種直覺的 準確性很高。比如火場指揮員,他們總是能在危機發生前提前預知可能的危險,從而使救火人員避免危險。
再比如象棋高手,他們有能力準確判斷出尚未發生棋局走勢,并根據走勢去調整自己的行動。這樣的練習就會讓他們形成非常準確的直覺,幫助他們在對弈過程中減少失誤。
故事中的三位都是雕塑領域的專家,都具備很強的經驗性直覺。所以,即便沒有什么依據,他們的直覺依然有 很大的可信度。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難道博物館方面 14個月的調查 還不如這些專家說不清道不明的直覺?
顯然不是,專家的直覺也不完全是對的,因為專家的直覺也可能犯錯,比如:
- 強迫性直覺錯誤
- 直覺啟發式錯誤
這兩種直覺錯誤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時候發生的。
強迫性直覺錯誤 是指專家們總是傾向于相信自己看到的,比如故事中的“新”的感受,由于對自己專業水準的自信,“新”會讓他忽略更多線索,而堅持自己的直覺。
直覺啟發式錯誤 是指當“新”這個印象被植入后,專家就會在不自覺中用“新”來替代很多問題,而這種替代的發生是無意識的,就想我們很難察覺自己看到張三的背影就知道他是張三一樣。
所以,三位專家的直覺也并不完全可信。
以上兩個直覺錯誤的概念與解釋來自《思考·快與慢》。
博物館和專家到底誰是對的?
在《思考·快與慢》中提供了兩條 直覺有效性 的判斷依據,分別是:
- 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
- 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
來解釋一下這兩條直覺有效性的判斷依據:
第一個:我們可以把有規律可循的環境理解為象棋、火災現場、開車等場景。
無論是象棋、火災現場,還是開車,這些現象場景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拿開車為例,彎道剎車就是在有規律可循的環境中發生的,即我們輕踩剎車或者重踩剎車,產生的效果是可預期的且不易發生改變的,且開車的人在經歷過多次練習后就能掌握這種規律。
這與預測股票市場的走勢不同。比如,當某條件是支持股價上漲的,但股價卻沒有上漲,這樣就無法形成有效的規律。因此,在這樣的現象場景中,直覺的判斷就是 無效的。
再回到我們的故事中,雕像的真偽判斷,實際上也是在一個有規律可循的現象場景中,但雙方卻因為依據(一方依據已掌握的信息,一方依據直覺)不同,給出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答案。到底誰對誰錯呢?我們來看故事結尾。
經查,那封被蓋蒂一方的律師將瑞典內科醫師作為確定立像來源的信件,其實是偽造的。其中,一封年份為1952年的信上所用的郵政編碼,在其后20年才啟用;另一封標明為1955年的信中所提到的銀行賬戶,也直到1965年才開戶。歷經數月的調查研究,人們原本認定這尊少年立像的風格與《阿納維索斯的庫羅斯》同屬一類,但這個判斷也站不住腳了...
科學分析師那番立像表層經由成百上千年演化而成的言論,事實并沒有之前所說的那么絕對。經過深入研究,另一位地理學家得出結論:只要使用土豆真菌,人們可以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將白云質大理石雕像的表面“老化”。
故事的結尾告訴我們,專家的直覺勝過了博物館掌握的信息。
在這里,不得不驚嘆這些專家的直覺,完全秒殺了博物館14個月的努力。似乎很神奇,但實際上,這種準確直覺只是因為符合了上面提到的 直覺有效性的判斷條件 。
即雕像的真偽是有規律可循的,且這種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掌握的。
說到這里,標題中提到的那個 理由 也就有了答案。專家的直覺是否可信,不完全取決于專家的專業能力,更多是他們研究的領域是否符合 直覺有效性的判斷條件 ,即有規律可循的,且這種規律是可以通過練習掌握的。
在這里舉一個反例,比如說股票市場,這個市場就很難有一套穩定可循的規律,所以就不符合直覺有效性的判斷條件。那么,對于這個市場中,專家的直覺性言論就要 格外小心。
理由說完,我們來總結一下:
整篇以一個故事的發展來呈現直覺在判斷真偽過程中的作用。直覺在這里扮演了雙面角色,既可靠,但又有缺陷。
博物館方面相信已掌握的信息并沒有錯,但他們可能犯了 小數定律 的直覺問題,即忽略了來源而只去關注雕像本身。反過來,就像我們知道某條新聞是出自某個利益集團的控制,我們就很難再相信這條新聞的內容是一個道理。
專家們給出的難以說清的直覺,雖然最后的結果證明他們是對的,但在答案未揭曉之前,他們也可能范強迫性直覺錯誤,或者直覺啟發式錯誤。就像下面這幅圖,如果你不去測量,你一定會認為,遠處的那個身影是最高的。
直覺的這種既可靠,但又有缺陷的特點,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個念頭:即它根本無法用于正確的判斷,專家最后之所以能憑直覺獲得正確的答案也僅是運氣而已。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文章的第三個環節我們談到了 直覺有效性的判斷條件 :
- 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
- 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律的機會。
如果專家本身,以及他研究的領域符合上面這兩個條件,那么,由他產生的直覺就會有價值。本篇的這個故事就印證了這一點。
最后,希望通過閱讀本篇,能讓我們知道如何辨別,哪個專家的直覺性言論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