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遠古互聯網編譯器的誕生(下)

冰山理論有許多版本,和本文相關的冰山理論我這樣詮釋:

在大海里,冰山為什么如此顯眼,讓人似乎只注意到冰山而忽視了海水,顯然這是因為冰山的形態但構成冰山和海水的基本物質是一樣的。

在自然界中,由于形態而不是物質元素的不同而不同的現象足以令人深思。同樣的道理,在浩瀚的宇宙空間,日月星辰形態不一,但組成的基本元素總有共通性,這種共通性正好反映了宇宙互聯網的本質——看似遙不可及的星辰其實和你我息息相關!當然,傳說天上某一顆星星的隕落預示著人世某個人的離去,文學化的表述并無不可。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呢?

譬如,這里的星星隕落并不決定著某個人的離去,而是星星的隕落和某個人的離去,或者更多的其他共生現象只不過是某種物質形態的衰弱。換句話說,天地間某處物質場的衰弱決定了星星、人、其他共生現象的發生,而這些星星、人、其他共生現象只不過是某處物質場衰弱的映射!

是的,看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了!這里我要引用杜甫的一首詩: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首詩的意思是(現在有些家伙攻擊和誣蔑王楊盧駱的文章)但即使等到這些家伙身體死亡,名字也讓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們的聲名、文章像江河那樣萬古常流。

這里的“王楊盧駱”可以替換成我們祖先中的圣賢們,至于如何定義哪些是圣賢,留待后文!

現在,我們把視角切換到現代的互聯網。有了互聯網,大數據就理所當然了!人、物、事件的大數據分析會沉淀出許多有模型意味的數據流,這些數據流經過進一步的數據挖掘細分,應用在商戰上,可以創造嶄新的商業模式;應用在軍事上,可以改變原有的戰爭形態;應用在經濟上,可以瓦解就有體制行規;應用在政治上,可以改寫政治學實踐邏輯,應用在科技發展上,可謂日新月異、斗轉星移...諸多的表述讓我們重復這樣一種直覺——A決定了B\C\D..., B\C\D...都是A的映射,B\C\D...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把這樣的直覺放到廣袤的宇宙中,似乎日月星辰都可以掌握在手中,日月星辰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顯然,我們的祖先感受到了這種聯系,其中一個直觀地表現就是:

除了用太陽的視運動來觀測時間外,我們的先祖通過長時間的恒星觀測,最終確定了二十八星宿,以此作為另外一個測定時間變化的參照系,而這個參照系和太陽的視運動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互印證,把握真理!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當日月星辰都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思維體系的時候,那是怎樣一種互聯網思維啊?日月星辰本來就是一體的,但在觀測過程中,怎樣把日月星辰以及諸多現象納入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中?這要經過多少代杰出者的努力和含辛茹苦?


遠古的互聯網研究的是天地萬物,現代的互聯網在商業和科技浪潮中方興未艾,但互聯網的本質沒有改變,大數據的指向也會順理成章。

關于遠古互聯網的編譯器,我們了解到了晷儀,然后是二十八星宿,還有太陽的視運動,還有陰陽,還有八卦,還有:

這就是一圈圈的編譯器,這就是中國人傳統文化的互聯網,這也是大數據,還需要說什么呢?

雄關漫道真如鐵,吾將上下而求索,繼續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觀照中國的傳統國學,從語言文字中找出綿延千年的文化互聯基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