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愛看書,常常從抽屜里翻看爸爸的藏書,其中有幾本記得比較清楚,一本是張愛玲的小說集,里面就有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等等;還有一本是歌德的詩集,這也很好的說明了為什么我小學就開始喜歡寫一些小詩了;還有一本是盧梭的《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其他的還有一些雜志,例如知音什么的,因為年代久遠,已經(jīng)過去了十幾年,所以大概的就是只是記得這些了。
這樣看來,我喜歡看書閱讀偶爾寫寫什么的還得起源于我的父親,不得不說這其中也存在著遺傳因素,但是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許多影響往往都是在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之中。
父母的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從呱呱墜地起第一眼看見的便是母親,而在上學的前幾年都生活在父母的身旁,剛剛出生的我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什么都是依葫蘆畫瓢,你干什么我們就做什么,你說什么我們就學什么。
所以經(jīng)常看到很多有禮貌的小孩他們的父母通常也是很有禮貌的;那些口里時不時吐出一兩句臟話的小孩,通常都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因為孩子還小,大人覺得稀奇,即使小孩嘴里吐出一句什么不禮貌的話,父母也不會過于嚴厲的去制止,還有些父母甚至還會感覺稀奇的笑笑而過,小孩發(fā)現(xiàn)了這個能夠逗樂大人的方法,從而時不時的冒臟話,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不可收復。
古人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就是有什么樣的老子就會生出什么樣的兒子,這就很好的說明了父母對于兒女的言行有多么強大的影響力。
在這個越來越忙碌的時代,往往很多年輕的夫妻都是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對孩子的關(guān)愛、幫助。往往小孩子在學齡前的那段時間,都是由爺爺或者奶奶帶著的。老人家畢竟是隔代人了,對于自己的孫輩肯定是更加的溺愛,而且老年人的知識水平有限,也根本不懂得做好學齡前教育。如果孩子一直由老人帶著,每天就是逛菜市場、老年茶館等各種老人們愛去的地方,或者就是呆在家里,試想這樣的童年多乏味、多“老齡化”。
很多小孩為什么比較依賴自己的爺爺或者是奶奶,而對于自己的父母反而不是那么的親近呢?原因很簡單啊,他們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跟爺爺或者奶奶在一起的,父母對他們的陪伴反而比較少,可能一個月也見不到幾面,所以他們倒是跟父母比較疏遠了。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伴也是最好的愛。
所以要養(yǎng)育一個孩子,你不僅要有可以養(yǎng)育他的資本還要花費足夠的精力跟時間。
真的不建議你,在什么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去生養(yǎng)一個小孩。
畢竟,他要花費你大量的可支配的資本、時間、精力與耐心。
所以,先做好了準備跟計劃再去實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