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讀】3.6?孔子批評冉有不作為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六章,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道:“你不能阻止他嗎?”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本章記錄了季氏旅祭泰山的僭越行為,而作為季氏家宰的弟子冉有卻不能阻止,被孔子批評。
《禮記·王制》說:“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按照當時的禮制,天子得祭天下名川大山,而諸侯則得祭封內山川。泰山是東岳,五岳之首,屬于天下名山,只有天子可以祭祀,那季氏作為魯國大夫祭之,是嚴重的僭越的非禮行為,這樣的犯上作亂是大罪的。正如為政篇最后一章孔子說的,“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季氏祭泰山是非常自私的諂媚的違禮。而冉有明知不對卻不能去阻止季氏胡作非為,是見義不為,無勇也。本章恰好提供了一個例證。
本章最后一句是讓很多人費解,歷來解釋不同,各說各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對于鬼神,是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為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沒有確鑿證據(jù)說鬼神是存在的,也沒有證據(jù)說鬼神不存在,所以,孔子是敬鬼神而遠之,該敬敬,該拜拜,祭神如神在。孔子祭祀鬼神,是依禮而行,而且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但非其鬼則不祭,不合禮的不祭。林放是魯國人,前面講過,他向孔子請教過禮之本,孔子盛贊他問得好,并且也給他做了回答,也就是說,林放是個知禮的明白人。那作為泰山之神,肯定比林放更加知禮,知道季氏祭泰山是嚴重的違禮行為,怎么可能讓季氏這樣諂媚的僭越得逞呢?言下之意,季氏祭了也白祭,也終得不到泰山神的保佑。既然這樣,為什么冉有你不能去阻止他呢?孔夫子說這話,可以想象,是在大聲呵斥!對冉有見義不為提出嚴重的批評!
白云山人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