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時代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人人時代》,是克萊舍基在《認知盈余》前寫的書。《人人時代》關注的是社會性媒介的影響。
什么叫“濕”?在魯迪盧克的《濕件》中把知識分為“軟件”和“濕件”。“軟件”被稱為“思想”,即編碼化的、存儲在人腦以外的知識。“濕件”即“技能”,區別于“軟件”存在于人腦之外,它是存儲于人腦之中并無法與人分離的知識,也可以說是能力、信念等。現在組織按“軟件”的方式組織,而后現在,即未來,則將會按照“濕件”的方式進行組織,也即,未來將會是濕的。
克萊舍基在書中預言,人類將會進入“人人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正如一個經典問題表達的這樣:比一臺傳真機更有價值的東西是兩臺傳真機。在信息時代,單獨的一個人的價值將會顯得渺小,而人與人之間聯系的越多,群體的價值將會越發顯現。
在信息時代之前,我們就一直以組織的形式進行溝通,這是人類的社會學的表現。組織的形式具體到生活工作中即協調行動,而這協調行動無處不在——從組織生日派對這種簡單工作,到經院一間有著成千上萬名分布在全球各地員工的商業公司,無一不依靠協調而行動。對于人類來說,群體的協調行動使得我們能夠處理單個人無法獨自應付的更大型的、更加復雜甚至更加分散化的任務或者工作。協調工作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所有的都需要把任務拆分成多項的小任務并在復數的人之間進行分配和協調,有時候協調的時間可以長達幾年甚至數十年。
在信息時代,當我們改變了溝通的形式,我們也就改變了社會。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一個巨大而自由分散的群體的隨時隨地的參與協調從不可能之舉已經變為輕而易舉之事。社會化工具讓更多的人自由地參與到無組織的行動當中,這個轉變與社會化工具降低參與成本有關。
在以前,組織是在市場競爭中有效的群體形式。通過有秩序的管理讓更多人參與到協調當中,這種管理當然需要付出成本,可是有序的協調管理帶來收益大于成本,讓組織可以一直運轉并擴張。可是,當組織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協調大量人員的成本將直線上升,并最終大于收益,此時組織將面臨失序甚至解散的風險。這就是科斯天花板,如果組織的擴大越過了某個點,就會導致其自身的崩潰。
由于交易成本的巨大,許多可能的商品和服務都沒有變成現實或者早已消失。但隨著信息時代之下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那些阻礙大范圍共享的障礙已經消失。新的技術使得松散協調的大范圍人群活動變得可行,使得以往沒能出線的現象變得常見。而這,是因為他們不受科斯天花板理論的制約,他們在“地板”之下。
未來是人人時代,組織在很多地方還有其存在的優勢,但是,更多的大規模松散組織會出現,由于沒了組織的規矩要求,人們可以不用追求效率,更多時候將會追求效用。這種群體行為有一種遞進的模式,按照難度級別分別是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在互聯網時代,技術的發展共享變得簡單,而合作則顯得困難少許,因為它涉及到個人行為的改變與他人行為的互相同步,這種在松散群體中的協同生產就是“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最好表現。而集體行動最困難的地方在于它對個體成員具有約束力,而現在自由隨時加入一個大型多樣化的群體已經成為可能。
人人時代的大規模群體的成功依賴于值得相信的承諾、有效的工具和用戶可接受的協議三者之間的成功融合。這種群體的成功引爆了商業的利益。眾包平臺的誕生搶走了原本屬于專業組織的收益,而這份收益惠及了參與的群體;維基百科的神話讓大家知道互聯網的協調合作是現實的事情;開源軟件的模式挑戰了原本的專業模式,并互相促進對方的進步。而這種“濕”的方式還不僅僅影響了商業,對于社會的影響一樣深遠,社會化工具正在把愛與關心傳遞到更大范圍的群體當中。
人性的互助在未來將會被放大,以往我們忽略了社會的互聯,而現在社會性網絡剛剛起步,真正的變革正在潤物細無聲地發生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