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爭
《百鳥朝鳳》是部有深度的電影。電影中的嗩吶匠和游家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游家班與管弦樂隊的比拼映射的是中西方文化的較量。正如電影中所描述的一樣,隨著科技進步和消費社會的發展,嗩吶匠人在比拼中顯現著無法避免的頹勢,猶如中國傳統文化近百年的縮影。嗩吶代表的禮制,是對欲望的壓制,管弦樂隊代表了釋放,那窈窕美女的吟唱滿足了人性原始欲望。在超強度的超我壓制和無限制的本我釋放之間,自我倒向了本我。如此,壓制何談不敗?不可否認,禮制對欲望的過度壓制是一種惡。然而,新思潮對欲望的盡情釋放,難道不是更大的惡?電影中的有個細節,很有意思。一個是村里聾子的葬禮,雇傭了西洋樂隊。游天明的一句“活著的時候都聽不見”,隱約中有對無知者盲從西方文化的諷刺意味,同時也折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可悲。
人性禍根
我們都是打倒傳統文化的生力軍。百年來,我們確是由我們的自我批判而實現了整個民族的救贖。歷史如水般流逝,也如清水洗塵般蕩滌我們的思想。電影拷問我們,我們打倒的是自己的文化,還是打倒那些利用文化工具統治我們的人。也正如南懷瑾老先生所說,我們批判的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原,而是用傳統文化為工具來進行思想專制統治的人性。好比犯罪,法律審判的是犯罪者,而不是犯罪者手里的工具。殺人者有罪,殺人的刀無罪。刀其本質是為生活而服務的工具。
百鳥朝鳳
電影中焦三爺最后一次演奏百鳥朝鳳時,字字擲地有聲的吶喊——“我死不了”,隱喻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精神不死。舶來文化,生存升華的土壤必然是原生文化,即舶來文化的中國化。電影中,并不是所有人的葬禮都有資格演奏百鳥朝鳳。折射的并不是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有資格和能力在我們的社會中有持久的活力。可以這么說,中國傳統文化是鳳,而西方思潮只不過是百鳥。百鳥若要完成身份的升華,只有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