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這句話出自民國四大才女蕭紅之口,這句話也是2015-2016年之間我的座右銘。但也正因為這句話我付出了一些身體上的代價,結合現階段的經歷,我對這句話的現實意義重新進行了思考。
2015-2016年間,是我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面臨著就業還是考研的選擇。在經歷一番比較之后,毅然選擇了考研。考研于很多處在備考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結果更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我想每個人也都付出了自己應盡的努力。
當時的我還處在一個敢拼敢闖的年紀,為了不讓自己后悔怎么也要拼一把。于是“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這句話伴隨了我整個考研時期。
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早上五點(最晚不到六點)起床,在床上復習一會兒,七點左右開始洗漱,收拾收拾去圖書館。學習到11:0去吃飯,中午休息15分鐘或半個小時就繼續學習。下午5點去吃飯,回到圖書館一直學到閉館。回到寢室洗漱完畢坐在床上繼續學習,學到12點左右睡覺,然后開始另一天的生活。任務緊急的時候我會讓自己只睡兩到三個小時,因為看不完相關內容內心很不踏實。
由于晚上睡覺時間比較少,為了保證白天的學習效率,我喝了將近兩個月的咖啡。也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導致了我身體上出現一些狀況。持續幾天兩個小時睡眠之后,一天早上起來突然牙疼,什么都不敢碰,東西都不能吃,那一天也是頭昏腦漲。但是卻不敢耽誤學習進度,于是晚上回去先睡了兩個小時,將自己的狀態進行了調整。接下來就又開始重復之前的作息時間。考研結束的那一天,我整整睡到了第二天下午的三點鐘,算是對我這一段時間睡眠的一個補充。
與我而言,當時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沒有耽誤時間,但后來身體上的一些變化讓我不得不重新認識曾經的那段經歷。考完研,整個人狀態非常差,臉色蠟黃,身體各項功能都出現了預警,尤其是記憶力開始減退,一直持續到現在也沒辦法彌補。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一些損失。前一階段我國學者黃大年逝世的消息震驚了舉國上下。黃教授可以說是對我國地球物理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者,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對于學術的執著,對于國家的熱愛。黃教授逝世后,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黃大年精神”的熱潮,為此,以黃大年命名的電視劇也得到了熱播。
關于黃大年生前的事跡,每每聽到或看到都令人潸然淚下。黃教授可以說是用生命在為國家做著貢獻。生前,黃教授也是每天僅僅睡幾個小時,即使出差,都是乘坐夜班機返程,第二天依舊充滿熱情的投入到工作中,一刻都不耽誤。也就是這樣的一種作息安排,其身體每況愈下,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黃教授的離世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損失,更是我們國家的損失。試想如果他能每天多給自己幾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即使成果出來的速度不能這么快,但是也能為后續的研究贏得更多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所以,“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這句話尤其存在的道理,但是信仰這句話的人將會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當然,這句話蕭紅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說出來的我們暫且不論,她想表達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我們也不得為知。但是這句話對于今天的人們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這句話并不是告訴我們不能睡,而是不必“久”睡。但是,“久”是如何衡量的?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在“八小時最佳”的說法下,每個人可能都希望達到這種狀態。八小時與句子中的久究竟是矛盾還是契合呢?我們無從探究。
今天的人都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在時代的前端,于是拼時間,拼速度,其實也是在拼身體。犧牲睡眠的時間來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終究不是可取的辦法。對于“久”我們不能下一個明確的概念,但是我想睡眠一定要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不要以透支身體的代價來換取短期的成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創造無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