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羨
人到中年,“中”字一分兩半,似將一生分成了兩岸。
回頭回望那岸,滾滾時光之水中裹挾著一個隨波逐流的人。那時,他人的眼就是我的眼,他人的路即是我腳下的路,他人想要的就是我玩命要追到手的。還記得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上像電腦里保存的裝修精致豪華的大house,所有的價值無非以“名利”二字為標,因為要借此安置我那沉重的肉身和無盡的欲望。于是,為了那塔尖燙金的學歷證書,花去了我人生最美的幾十年光華。于是,為了看那更圓的月亮,將四歲半的孩子和她爸爸留在了國內……當然,不是沒有收獲,更不會后悔,青春不就是用來迷茫,用來沖撞的嗎?只是沒有了那個名叫自我的人而已,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多了一個忙忙碌碌的人而已,這也似乎是每個人青春的悼詞。
人到中年,生活已經塵埃落定,生命開卻始尋求綻放,一切似乎又有了新的況味。每日的每日,仍是忙碌,但忙碌中卻真切體會到將所愛之事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幸福感、成就感、滿足感、完成感、和實現感。那份謀食的工作于我已然不再是一場奴役,一份薪水,而是一場戀愛,一種信仰。如馬斯洛說:“如果想要獲得最終的平靜,一個音樂家必須作曲,一個畫家必須畫畫,一個詩人必須寫詩。一個人能是什么,他就必須是什么。”
人至中年,終于找到了讓自己平靜的生活方式,開始以心為家,以讀書—教書—寫字(書)為圓周,構建起我小小的精神寶塔和生活天堂。如同一朵花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顏色,一首歌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曲調,我在這輕攏慢捻中,開始了自我的獨奏。
這如同兩個女子,一個盛裝,一個素衣。盛裝是為他人的驚艷,素衣卻是滿足了自己的舒適。接下來溫碧的時光里,將自己安然存放,小心開啟,自在生活。盛裝女子不甘心地問“你可愿意”?素衣女子答“我已認可”。她悵悵而去,去尋找更年輕的容顏。
其實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但也別忘了還有第二次生命,是要活給自己的。第一次生命盛裝出席,生怕被人冷落忽略。第二次的生命卻需在禪靜中體認自己,實現自我,否則白活了。
是啊,前半輩子太努力活給別人看了,現在不在意別人目光時才覺舒適乃是為自己而活,驚艷是為他人所累。
2、溫
人到中年,不再活得張牙舞爪,開始心存溫柔感激,眼有慈悲。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體會到每個人活得都不易,各有各的難處。不與人為難,不與己為難,帶著一顆溫柔的心,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不像年輕時,似乎賭氣活著一樣,有著大不了一拍兩散的任性,浪費了多少心力。年輕時的心力是向外的,一瀉千里而不知疲憊;中年后的心力是往回收的,使用時也知節制。
有些時候,也頗看不慣很多東西,路怒的司機,不守時的朋友,上課時的學生狀態,家里的老公孩子……一開始,感覺這樣挺有個性的。但其實,也挺可怕的,似乎開啟了否定思維鍵。其實否定得越多,自己腳底下的存在之陸也就越少,如一塊冰在迅速地融化,最后可能自己都沒有了立錐之地,只能落得個自說自話,一孔之見,如井底下的那只綠蛙。
好像理解了孔子的那句“從心所欲不逾矩”,那里面含著多少多元、包容、慈悲,似一尊佛。如何進入另外一種邏輯,去了解他人的世界,不是一種狹隘,而是一種豐富;不是一種無我,而是我在擴大。
人與人能相處和睦,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拿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要求別人。漸漸地,小小的心開始盛裝美好,包容,和慈悲。理解了世界和他人的不易,這樣自己的眼里、心上、耳中也都平順了很多。沒有慈悲的人對很多事情看不慣,具有慈悲的人看什么都順眼,不順眼也漸漸能夠接受,默然,不語。
3、減
人到中年,開始做減法和加法的取舍。
原來的世界是只做加法的,似乎全世界放到自己籃筐里也不滿意。
中年后開始做減法,房子不需太大,想想導師的360平別墅,就覺得是被房子奴役了,一想到一天清理一次就輕易地放棄了當年那豪華的house夢想。
中年后飲食清簡很多,清清淡淡健康就好,腸胃受不來大魚大肉的侵泡,甚至有時僅需水果也能度日。身體輕盈,腸胃輕松,精神才可清矍。
做減法的過程中,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無非幾個,對所有人好的人最薄情、也最無情。知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無非那幾件,讀書、思考、工作、交心、鍛煉,這些足以奠定你的核心價值。知道來往的街道無非是那幾條,但帶上發現的眼,那美竟會每日不同。
當然,每個人的加減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我的生命開始刪繁就簡,去偽存真,一根主干,一枝獨秀。
4、喜
人到中年,喜歡自然,不再糾纏于人事。你看,蘭花何曾向玫瑰借香,小草何曾與大樹比肩,但人卻不懂自然多元多樣即美的道理,好像只有優于別人才能獲得自我的高貴。
人到中年,喜歡素顏、素食、素交,那種干凈讓人心和脾胃都很舒服。一個素字,見本色,現本真,出極致。你看,白里包含著七色,白開水,白米飯一輩子也不厭煩。
人到中年,喜歡觀心。心亦有格局的大小,境界的高下。不亂于心不困于情,幾年前糾纏于心的,現在懶得撇過眼去。眼睛能看到哪,是心的高度決定的,不斷修心,做一個心有一片海的人。
人到中年,喜歡閑適里度光陰。書,茶,兩三知己,便是人生好時節。內心的清明在接近絢爛繁華后轉歸平淡,開始領略另一種清淡的歡愉。人生有味是清歡,內心恬淡,清閑無事,坐臥隨心,始得生活之道。
人到中年,開始最愛自己。知道快樂不再依附于任何人與物時,開始了自由的舞蹈。甚至朋友來約,也說有事出不去,因為我在取悅自己。酒桌的燈紅酒綠觥籌交錯,浪費表情,也浪費心情。
人到中年,開始精神上的追求。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兩種,如果只停留在生物上的口腹之欲,也就成了小人。人一旦被瑣碎羈絆,就會與“小“纏綿,與“大”疏離,然后大心性衰脫,大品格馳失,大境界淪喪。最終,在“小”上自以為是,自鳴得意。
5、真
人到中年,生命更顯本真。
人到中年,更喜歡平底鞋!
人到中年,更喜歡水果色!
人到中年,更有力量擔當上有老下有小的幸福!
人到中年,更喜歡讀人,甚于讀書,人是立體的書!
人到中年,更聚焦核心力的挖掘,心境和事業不斷擴大!
人到中年,更愿意舍去前見,傾聽他人和世界,更現大全。
人到中年,曾經努力的支流開始匯聚,心成一片海,腳下走出路。
人到中年,對老公說“我們現在工作穩定,到老也不會也太大的變化,所以現在重要的是鍛煉身體,否則在中國如果生病一夜就成窮人。”
6、妙
如果你現在問我最喜歡什么時光,答曰“中年”。
當然,如果你當年問我最喜歡什么時光,我的答案則是“青年”。
如果晚年問我最喜歡什么時光,希望我的答案是“晚年”。
一生無悔,一生無憾,這該是幸福的人生吧!
梁實秋說:“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似乎做到了,oh, ye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