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一階段,片斷三《別裝了,其實你沒病》P161頁
圍繞未來的目標想辦法
我們再來做幾個比較吧:
1、孩子:“今天晚上的作業太多了,英語、數學、語文一大堆,好煩啊!”
第一種家長:為什么你一提到寫作業就煩呢?作為一個學生,不想寫作業,你想干嘛?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這些熟悉的話,讓孩子覺得,他還不如不告訴你呢!我做作業已經很慘了,向你訴苦之后,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慘。
第二種家長:“學習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作業多,感到煩很正常啊,那么你看看,待會你是先寫數學,還是先學語文呢?另外,要不要我幫著你看時間?每隔五十分鐘,你就休息十分鐘,好不好?”
聽到這些話,即使孩子不會按照你的建議去做,至少它也能夠感覺到你和他是“一伙”的,因為你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說明你相信他是可以完成作業的。
2、員工:“領導,我這個季度的銷售任務完成得不是很好。”
第一種領導:“為什么呢?你有沒有分析過原因嗎?為什么別人都能夠很好的完成呢?為什么你就不能像他們那樣努力呢?”
聽到這些,員工首先感到的是被否定,更不要說被尊重和被信任了。他還有多少心思去解決工作問題呢?
第二類領導:“你來找我說這些,我相信你已經做過很多思考了,而且看起來你的壓力也很大。現在,我們換個角度分析,假如下個季度你的業績能夠有一些很好的改善的話,你覺得你肯定是做了哪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
由此我們看到,以往我們的思維習慣中,總是認為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問題似乎就解決了。其實不然,除了朝向過去,探究導致問題發生的原因之外,我們也要學會,朝向未來,多問問自己怎么辦。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圍繞未來的目標想辦法,是《別裝了,其實你沒病》中提問技巧中的第二步。在判斷某個問題,不適合用分析原因的方式解決時,壞得方式是抱怨、指責,好的方式是先找解決問題后的目標,根據目標來提問。
這一步比只關注改進的行動,目的性更強,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
好的方式是:1、換位思考,與對方共情2、找到問題解決后達成的目標3、通過提問,把為達成目標而分解的任務表達出來。
【A1】拆為己用
好的問題能帶來好的答案。如果想要讓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很多時候要一定的方法。 在事情解決的過程當中,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究竟人是你的資源還是你的障礙,都取決于我們的思考和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方法.
在看了圍繞未來的目標想辦法的這一片段,指出了一個將人變成資源而不是障礙的方法。首先,換位思考,與對方共情,這樣營造出一個安全氣氛;其次找到問題解決后達成的共同目標,這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不然很容易被其他的細枝末節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最后通過提問,把為達成目標而分解的任務表達出來,有效開啟解決問題的按鈕,使問題向積極的方向推進。
今天在開總結會的時候,我們團隊中,因為一個同事,因為經常不能及時參加早會,并且上班總是踩著打卡的點兒來,導致大老板覺得我們整個團隊的工作比較松散,給我們下了一個最后通牒,指出如果他的狀況得不到有效改善,就讓我們團隊的上班時間提前半個小時。此時團隊中的很多人,都在抱怨他,指責他為什么不能早點來,因為他連累了整個團隊!最后直接導致了一場戰爭,被指責的這位同事覺得很受傷害,而指責他的同事,也覺得被他連累,最終卻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破壞了團隊和諧
才看到今天這段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這個同事改善自己的作息習慣,能夠和大家一起早幾分鐘來公司,這個才是我的最終目標。結果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就變成了雙方的互相指責。我們沒有很好的共情,去了解究竟為什么他總是遲到那么一點點,并且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要強調我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下一步行動應該聚焦,如何有針對性的去解決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