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一階段,片斷三《別裝了,其實你沒病》P161頁
圍繞未來的目標想辦法
我們再來做幾個比較吧:
1、孩子:“今天晚上的作業(yè)太多了,英語、數(shù)學、語文一大堆,好煩啊!”
第一種家長:為什么你一提到寫作業(yè)就煩呢?作為一個學生,不想寫作業(yè),你想干嘛?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這些熟悉的話,讓孩子覺得,他還不如不告訴你呢!我做作業(yè)已經(jīng)很慘了,向你訴苦之后,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慘。
第二種家長:“學習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作業(yè)多,感到煩很正常啊,那么你看看,待會你是先寫數(shù)學,還是先學語文呢?另外,要不要我?guī)椭憧磿r間?每隔五十分鐘,你就休息十分鐘,好不好?”
聽到這些話,即使孩子不會按照你的建議去做,至少它也能夠感覺到你和他是“一伙”的,因為你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說明你相信他是可以完成作業(yè)的。
2、員工:“領導,我這個季度的銷售任務完成得不是很好。”
第一種領導:“為什么呢?你有沒有分析過原因嗎?為什么別人都能夠很好的完成呢?為什么你就不能像他們那樣努力呢?”
聽到這些,員工首先感到的是被否定,更不要說被尊重和被信任了。他還有多少心思去解決工作問題呢?
第二類領導:“你來找我說這些,我相信你已經(jīng)做過很多思考了,而且看起來你的壓力也很大。現(xiàn)在,我們換個角度分析,假如下個季度你的業(yè)績能夠有一些很好的改善的話,你覺得你肯定是做了哪些新的嘗試和突破?
。。。。。。。。
由此我們看到,以往我們的思維習慣中,總是認為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問題似乎就解決了。其實不然,除了朝向過去,探究導致問題發(fā)生的原因之外,我們也要學會,朝向未來,多問問自己怎么辦。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圍繞未來的目標想辦法,是《別裝了,其實你沒病》中提問技巧中的第二步。在判斷某個問題,不適合用分析原因的方式解決時,壞得方式是抱怨、指責,好的方式是先找解決問題后的目標,根據(jù)目標來提問。
這一步比只關注改進的行動,目的性更強,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
好的方式是:1、換位思考,與對方共情2、找到問題解決后達成的目標3、通過提問,把為達成目標而分解的任務表達出來。
【A1】拆為己用
與人合作,打交道最重要的是溝通的能力,當對方做事情的結果不能令自己滿意時,指責、批評并不利于事情往好的方面發(fā)展,影響一件事情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周全才導致不好的結果,既然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再去追究責任并不能改變結果,學會換位思考的能力,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問題,與對方建立共情,首先肯定對方的努力,然后再說出哪些方面沒有做好,再鼓勵對方往好的方面去發(fā)展。
幾年前,還是一名職場新人,我在一家小公司里上班,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出去跑業(yè)務,每天經(jīng)理要求兩個有效客戶,有次一個同事沒有完成目標,受到經(jīng)理批評。
經(jīng)理說:“為什么別人都能完成,只有你完不成,你到底有沒有用心去做”同事說了一堆理由,經(jīng)理說:“我不管你什么原因完不成,我不想聽過程,我只想要結果”結果那個同事工作越做越差,公司里面留不住人,很多新人來上班幾天就辭職了。
今天學了這個后,現(xiàn)在再去看那個問題,經(jīng)理只為自己利益考慮,沒有站在員工角度去思考問題,共同的目標是提升公司的業(yè)績,結合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員工的能力還無法去完成這樣的目標,作為經(jīng)理,首先要幫助員工成長,并且了解為原因為什么完不成,針對原因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每個問題,而不是指責批評,只要結果那么簡單。
A2:
目標:提升公司業(yè)績
障礙:員工的業(yè)務量比較少
分析原因:員工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只是個人能力比較欠缺,無法勝任這樣的任務要求,欠缺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完成。
解決方法:組織員工進行相關技能方面的培訓,進行相關的考核考試合格后再上崗,了解員工特長,不同的人才安排在適合的崗位,最大限度發(fā)揮員工的特長和能力
ersio???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