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無論是簡書,還是各種大v,幾乎處處都在顯示姑娘應該自立自強,愛人七分愛自己三分的理論。很多姑娘在看完之后紛紛將此等言論作為自己的人生教科書。暫且不說這種言論對錯與否,但我認為,每個人處境并不相同,任何經驗和理論都只能作為參考之用,并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因為無論人生也好,愛情也好,從來不是數學考試,標準答案不是非A即B。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往上數三輩都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大概我外婆外公教導我母親就是女人要賢惠,要精通操持家務,不需要像男人一樣在外奔波養家糊口。
然后我所有的姨媽還有我媽教導我們小輩女孩都是這套言論。于是乎,結果就是我在家做家務怎么都入不了我家母親大人的眼。然后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家母親大人認為我這輩子都嫁不出去了。這讓曾經年幼的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時常懷疑這段血緣關系的真實性。
但是后來大表姐卻把自己變成了一本行走的勵志傳記。戀愛、結婚、拼事業。從一無所有到有房有車年薪30k。這一次,她被家族長輩當成教科書用來教導我們這些小輩。
然后,我就迷茫了,心想你們大人到底覺得怎樣才滿意。一會兒想我成為賢妻良母,一會兒想讓我成為女強人,到底什么才是你們想要的。
以前我不懂,只是覺得大人的標準太多變,口味太難以琢磨。后來我才明白,其實他們也不知道哪種才是最好的,他們不過是看到別人以某種方式活的熠熠生輝,所以才想要我們按照那種樣子去活。
但是他們都忘了,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活法。外表光鮮亮麗,但是內里可能掩藏著一個千瘡百孔的軀體。而表面的不堪,內里卻有可能別有洞天。
前段時間剛看完臺劇荼蘼,整體來說劇情不錯,重塑了我對臺劇的認知。說的是普通女孩鄭如薇在面對事業還是愛情的這兩個選擇上,兩種不同的選擇而帶來的兩種不同的人生。女主定義為方案A和方案B。
所有的開始都是溫馨而甜蜜的,鄭如薇和湯有彥也是如此。在街頭轉角的二十四小時便利店,因為撿到一個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的錢包。鄭如薇與湯有彥就此相識,并相約每天在此等待失主,最后失主沒等到卻等來了愛情。
兩個三觀契合,志趣相投的男女在一起,就像是最完整的一個圓,一起奔向前方未知的美好旅途。
只是生活從來不可能像傻白甜電視劇里那樣圓滿。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湯爸爸后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日。而鄭如薇和湯有彥原本計劃好一同前往上海打拼事業的計劃就此被迫叫停。
在這個時候,鄭如薇面臨兩個選擇,方案A:她選擇期待已久的升職機會,獨自前往上海打拼。方案B:她選擇珍惜眼前這份愛情,犧牲一切與愛人一起度過難關。
面對這兩個選擇,鄭如薇猶豫許久終究下不了決定,而劇情就此正式展開。選擇方案A的鄭如薇和選擇方案B的鄭如薇,分別開啟了不同的人生。
A里的鄭如薇,縱然慢慢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普拉達女王,但是卻丟掉了曾經的真摯愛人和曾經純粹的自己。而B里的鄭如薇,縱然選擇了愛情,但是卻早已迷失了自己,不再是當初那個元氣滿滿,自信樂觀的鄭如薇。
這時候的A和B,都開始質疑自己曾經的選擇,都開始羨慕彼此的生活。直到最后,B發現原來自己長久以來的付出,丈夫和婆婆從來都不曾遺忘,而A的生活卻沒有想象中那樣絢麗多姿,B選擇留在原來的生活,繼續過著也許一地雞毛但是卻安穩平淡的小日子。
而A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打擊后,本以為除了錢,她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善良的本性,純真的愛情,身邊的人也接連棄她而去。直到最后總經理的再度出現,讓她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收獲了一份新的愛情。
其實這世界根本就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無論是成為女強人,還是選擇成為全職主婦相夫教子,都各有利弊,無論你選擇成為什么模樣,你想得到的得到了,必然就會失去你不想失去的。
所以,無論是女強人也好,賢妻良母也罷,選擇之前請先思量好所有的利弊,一旦做出選擇,那就不要后悔。
日子很長,與其每日在悔恨中度日,倒不如樂樂呵呵過好每一天。忙著羨慕別人的人生,不如換個角度羨慕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