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即是人學”。
第一次知道這句話,是文學理論課王老師說的。
其實也不是他說的,這是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說的。
我還知道這句話在課本的第一頁。
是因為老師讓我們劃過,而且不止一次劃過。
最后一次劃,是在期末考試。
同學們都七嘴八舌問王老師的考試范圍。
自己心里有點害怕。
害怕是因為自己沒有好好聽過課。
怕王老師的課,倒不怕王老師。
因為王老師每次下課,都會找我們嘮嗑。
大學第一次考試怕掛科。
還問了學長“王老師的課容易掛科嗎”?
學長說:你記住“文學即是人學”,保準不掛科!
但最終我還是掛科了。
不是學長的話不靈。
是我掛了現代漢語課。
王老師講解這句話的時候說:文學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這道理地球人都懂,所以他的課,我懶得聽。
以前不懂這句話,現在卻懂了。
后來我又重讀了《文學理論》這本書,自己的理論水平,果然有所提高。
其實也并不是因為這本書,是經歷的多了,見的多了,才感覺這句話有意思。
以前賦詩寫文章,總是風花雪月、蟲魚草木、山河日月、兒女情長、懷古詠史、春夏秋冬等等罷了。
這類東西寫多了,感覺容易失真。
但身邊發生的事太多了,你聽到的、看到的、親身經歷的、別人告訴你的,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我多么想寫下來,卻又怕寫下來。
怕解剖自己的內心,怕揭別人的短。
怕得罪了某位,用“本故事純屬虛構”是最好的說辭。
但你又不得忠于自己的內心,面對迅速發生的種種事情有自己的見解。
你需要解剖,需要對準人。
你需要觀察生活,需要脫掉虛偽。
故事里面有道理,這是你細嚼慢咽才能體會到的。
當你覺得雞毛蒜皮,人間百態,吃穿住行有趣的時候。
當你平視這些的時候,你才會熱愛生活。
文學是為了什么?
是“為人生”!
這恰恰是魯迅先生所提倡的。
這時候你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文學即是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