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的絕大多數人內心對于人事的是是非非其實是很分明的,外在表現的不同只不過是利益權衡和情感偏向后的結果。當然也不排除有那么一些世間的“奇葩”“罪大惡極”,對于善惡確定沒有分辨的能力,有的只是極度的自私,所以在這部分人心里壓根就沒有公德是非的概念,凡是對自己不利的就是“非我”的。
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人與人交往的一基本原則。有些人可能覺得太直白,不免讓大家難堪,非要掩耳盜鈴的表白下:我可不是只認錢不認人的家伙。可事實上我們都是,只不過對于不同的人群采取側重點不同的原則而已。
中國人的社會是圈子形態,其形成的原則是以自我為中心根據情感的親密和利益的悠關程度劃圈子。這就如同往池塘中扔一顆石子泛起陣陣漣漪,一圈遠著一圈,直至微不可見。這就是我們圈子的形象和本質關聯,我們也是如此經營與我們發生關聯的人們。
對于與我們親密的人我們講感情,不到徹關自身利益時我們一般都會根據親厚程度做出自己的判定,其結果不一定利己甚至必要時可以舍棄一定的利益。因此我們在真正的親友圈子里顯得溫情脈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這個圈子里,利益交換時若以金錢來衡量則或許并不等值,甚至會因為情感偏見問題而忽視是非的必要。有人可能因此覺得這才是人與人連接的最佳方式,但其實這種關系里交易的費用不見得是最低的,因為我們付出了情感、容忍和理性的判斷甚至做人的原則。尤其當這種付出得不到有效的情感回應時單方面的付出就可能導致怨恨和決絕,這反而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傷害和損失,特別是我們有必要修復原有的親密關系時,可能是無比巨大的代價。
對于關系一般的人和陌生人我們采取交易聯系的方式,其成就原則為等值認同。這種關系的存續因為信息的不對稱會導致交易費用較高,一般來說若是由市場機制主導則通常能保障交易雙方的公平和利益。理論上公平的市場交易行為應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也是最高效的,通過這一方式可以連接世上任何角落的陌生人共同完成某項工作,一同創造社會財富。這是市場調節作用的偉大和神奇,但市場交易原則上是不考慮公德是非的,它只追求高效和公正。因此市場交易原則也就無法應用于親人圈子,否則我們只會成為被人唾棄的人,眾叛親離。
由此可見,無論是身處親人圈子還是陌生人圈子我們都無法選擇以是非為標準的辦事原則,何況我們一般處在兩種圈子的交織中。因此世人常說“事實是殘酷的”即是因為生存本就是對于有限資源的爭奪和占用,也因為我們要活下去并且活得精彩就無法堅守所謂的純真和絕對的善良,否則生活的代價會巨大到我們無法承受。
人類歷史上產生的絕大多數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社會組織的存續以及團隊協作的維持也需要個體之間友好的相處,因此我們擁有歷史悠久的本善文化,我們創造又我們被塑造,一代又一代,于是我們在精神基因層面存在著不可撼動的是非分明。但又不得不承認盡管是非觀念的無可辯駁,我們對于它的把握依然是見仁見智,因勢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