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八集鄉有個地方叫學城,在《淮安府志》里,還是“桃源八景”之一呢!
相傳,周朝末年,孔子外出講學路過泗陽,在一塊有百來畝地的梨園里歇腳。當地人聽說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子到此,紛紛前來拜謁。其中有個較有名望的地方官叫徐倫吉的,也聞訊趕來。他再三肯求孔子能在這里多逗留些日子,為當地青少年講學,以提高知識,培養人才。
孔子原以為此地乃淮夷之區,人性粗野,不可久留。后來見這里風景秀麗,土地肥美,人性善良謙和,也就欣然答應下來。于是,這位徐大人便動員三鄉四鄰的青少年入學,并籌集學費,準備束脩(贈給老師充當學費的干肉)。同時募集錢財,在這片梨園周圍筑起一座土城。城墻高一丈二尺,厚五尺多。據傳孔子在這里講學一年零兩個月,隨之學習的生徒多達三百多人。
孔子見這里的青少年,生性淳厚,求學若渴,教學也不遺余力。除教他們書本知識外,還教他們接人待物的禮節、婚喪大典的音樂、抵御外侮的騎射、駕駛車輛的馭技、握刀刻字的書法、運籌計算的數學等,即號稱儒教學科中的精髓——六藝。
那年農歷四月初八,孔子執意要返回魯國,參加國家大典。眾生徒熱淚盈眶,沿途相送,依依不舍。孔子決定,明年四月初八,一定再次來此講學。然而第二年四月初八,孔子因在曲阜老家撰寫《春秋》,最終未能如期赴約。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孔子在此講學,決定把這座土城命名為“學城”。并在學城內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廟宇,內設孔子牌位。學城附近的人家對讀書育人都非常重視,他們自行籌資,辦起了一座較大的塾館,請了五個先生在此傳道授業解惑,高峰時學生多達三百余人。
為了資助那些學業良好、有取得功名希望而家境貧寒的學子,學城附近的人還自發捐獻了一百八十畝良田,作為學城廟田。有了學城廟田的資助,學城附近的讀書青少年,學習都很認真刻苦,歷代取得功名的也很多。據傳,僅在明清兩朝,這里就出過舉人、秀才數十人。
學城廟經過歷代修繕建設,極盛時期擁有房屋二十余間,廟內設有孔子、孟子、顏子、子思等“四配十二哲”靈牌,還有許多塊紀念性文字石碑。廟宇華麗美觀,馳名大江南北,不少文人為學城題寫了詩文。
邑之名士房震亨、劉肄升等,都寫過《詠學城》的七律詩。房震亨詩云:
征車由此赴瀟湘,書社封虛教澤長。
道本大公誰入室,地曾小住亦流芳。
鳳衰一曲狂歌聽,雉堞千秋故址荒。
廟貌至今遺像在,野人都得傍宮墻。
劉肄升詩云:
曠野哀吟道路長,南游車馬過吾鄉。
荒城尚想弦歌韻,僻壤曾瞻俎豆光。
木鐸音流淮水畔,杏壇花發楚山旁。
人間邑乘夸流寓,可有麟游鳳至祥?
因為孔子曾在學城設館講學,所以這里的民間一直流傳著“正月請老師吃年茶”、“四月初八朝學城”等許多習俗。令人扼腕痛心的是,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被拆毀,僅有一件珍貴文物,即刻有“至圣先師孔子靈位”的靈牌及放置孔子靈牌的精雕圣龕一具,被地方上的有心人徐進茂老先生收藏在家,保護完好。
2008年,在李增平等一些有識之士的奔走籌措和縣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城古廟在八集鄉六塘村得以重建,農歷四月初八趕廟會的習俗也漸漸興起。
孔子身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關于他的民間故事自然有很多。學城的故事已在我縣民間已經流傳了很久,特別是在來安、八集、里仁等鄉鎮流傳很廣。
筆者感言:據康熙二十六年版《桃源縣志》記載:“學城,去治北二十里,相傳夫子適楚駐轍于此,邦人從學,故名。正德十四年(1519年),教諭易宗周、提學御史林公亦云:本縣南通淮蔡,北接山東,當時夫子自魯由陳蔡之楚,轍跡周流及此,應存遺跡。”民國版《泗陽縣志》也有類似記載:“學城,治東北二十里恩福市。舊志謂孔子適楚,經此講學,疑誤。或為適吳所由之道。孔子在吳題延陵季子之墓,可為一證。”無論“適楚”還是“適吳”,對于孔子在此“駐轍”,兩志皆言之鑿鑿。
我出生于八集鄉,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生人。曾在八集中學讀過書,六塘村我也去過,但在當時從未聽人說過孔圣人來過八集講學授徒。然而,在《淮安府志》《桃源縣志》《泗陽縣志》中卻都有相關記載。我想可能是由于當時正處于文革時期,傳統文化式微,寺廟之類屬于“四舊”之類,孔圣人也在“批林批孔”之列,老輩人不敢或不愿提及所致。誰會想到在五十年以后,我來到政協文史委工作,才又從故紙堆里翻出這段塵封的往事。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