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河西有個人姓曹,名叫曹石,娶上媳婦以后,媽媽就受罪了。為什么呢?媳婦太厲害,男人不敢不聽女人的話。真是叫他上東,他不敢上西,叫他打狗,他不敢攆雞。
有一天女人對曹石說:“你媽媽五六十歲了,光吃飯沒得用,我看不如把她殺了吧!”曹石一聽女人要殺媽媽,嚇死了,說:“媽媽還能殺嗎?”女人板起臉說:“怎么不能殺?豬狗牛羊都殺得,她為什么不能殺?你趕快把她殺了,如果不殺,我就和你各奔東西,拉倒!”曹石一聽女人說這話,沒法子嘍。連聲說:“好的,好的!我去殺!”。
曹石白天把刀磨得快快的,等到夜晚摸到他媽媽床前,“咔嚓”一刀下去,刀砍在床框上,再也拿不回來了。老媽媽驚醒了,連忙問:“你是哪個,半夜三更要干什么?”過去用火石點燃火紙媒子,一看是她兒子。再看看床框上,一把刀剁在上面,就說:“乖乖,你怎能對我這樣?”兒子嚇跑了。女人問他:“殺了嗎?”男人說:“還說哩!刀剁在床框上拿不下來了。”女人說:“讓我去!”女人兇神惡煞似地的又拿刀殺她婆婆去了。
老媽媽知道兒媳婦不是個好東西,嚇得不敢睡,坐在那里發(fā)愁。看到兒媳婦來了,就從床上下來給兒媳婦跪倒:“你饒我一條命,我自己去要飯,絕不拖累你們!”兒媳婦說:“那你現(xiàn)在就得走!”老媽媽沒辦法,拿個碗、拖根棍摸黑就去要飯了。今天住這家鍋門,明天住那家灶后,就這樣凄凄慘慘地熬日子。
這一天,老媽媽遇到一個孝子。他問:“老大娘,你怎么天天要飯呢?”老媽媽說:“家里窮,兒子媳婦不肯養(yǎng)活我,不給我吃的。”那個孝子說:“老大娘,我給你做兒子,給你吃,給你穿,你要不要我呢?”“那上哪找這樣的好事呢?”“行,那你跟我走吧!”老大娘就這樣跟這個孝子走了。
這孝子叫李信,女人叫張英,兩口子沒有一男半女,但心腸真的好,待老奶奶真比親生媽媽還好。這好心感動了天和地,感動了玉皇大帝,于是賜給他們一個男孩,起名叫李小勇。這孩子非常聰明,三四歲說話就跟大人一樣,上學念書,成績好得不得了。后來李小勇考上了狀元,皇上還專門給他蓋了狀元府。
再說曹家那個忤逆子跟惡媳婦可倒霉了。房子失火燒了,孩子死了,窮得日不聊生,只有靠討飯度日。有一天,他們要飯要到李家莊,聽說李小勇家蓋狀元府完工,就去討喜飯吃。在門口夸狀元府如何如何地好,好話說了一籮筐,就在門口等著主人打賞。傭人告訴了老奶奶,說門口要飯的是什么樣的人。老奶奶一聽,知道是兒子媳婦來了,到門口一看,果然不假。她走到他倆跟前冷冷一笑說:“你們也能到這個地步啊?”兒子媳婦一看是自己的媽媽,連忙跪下來說:“媽媽莫要生氣,可憐可憐我們吧!”傭人拿來錢米。老奶奶怒聲道:“不給!”就在這時,一個大響雷,就把這對忤逆兒子和惡媳婦打死,雙雙跪在老奶奶面前。
筆者感言: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這是強調(diào)孝順父母在各種善行中的首要地位。孝道的核心在于遵守父母的教導,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是一種穩(wěn)定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基石,這種觀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清朝康熙年間有個秀才叫李毓秀,他作了一則《弟子規(guī)》,把“入則孝”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而且還制定具體的操作規(guī)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在這期間,不得喝酒吃肉。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了一口氣。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世后,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在康熙版的《桃源縣志》中,記載了泗陽當?shù)睾芏嘈⒆有D的故事,諸如守孝三年、割股療親之類的,確實令人感動。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jié),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yè),用心經(jīng)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像上述故事中描述的忤逆兒與惡媳婦,對父母不僅沒有半點感恩之心,而且處心積慮想殺死母親,把母親趕出家門,真正就連畜生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