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通過對一名五歲男孩性格兩面性的疏導過程,促進其達到了身心健康情緒穩定能獨立負責的健康目標,論證了家庭環境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對孩子身心發展極其重要這一論點。
關鍵詞:
說謊? 多動? 自我防御機制? ? 安全感? 恐懼? 一致性表達? 愛與安全需要? 社會焦慮恐懼癥
正文:
一、個案簡介:
小凱今年五歲,家住在城里,姐姐比他大8歲,從三歲半進入我們幼兒園,在班里活潑好動。但經常說謊,在老師面前總告小朋友的狀。老師不在的時候就欺負小朋友,如果他正在欺負小朋友,被老師發現了他會馬上告這個小朋友的狀,而且還經常說臟話罵小朋友,當他犯了錯誤,老師批評他的時候還會做出各種各樣古怪的表情,而且還不承認錯誤,可是據父母反映,他在家里特別的乖巧聽話,懂事,是爺爺奶奶眼中的寶貝疙瘩。經了解爺爺奶奶特別希望抱個孫子,而爸爸媽媽第一胎生的是女兒,所以,小凱出生時,對他特別嬌慣。但爺爺在部隊當過兵,對孩子的要求又特別嚴厲,爸爸性子比較急。對孩子的一些習慣上,爺爺要求特別嚴厲,而爸爸一心想樹立父親的威嚴,爸爸媽媽經常因為管教孩子的問題吵架。有時還會動手,小凱有時嚇得哭,有時不吭聲,有時會煩躁。據媽媽說,小凱小時候,有一次爸爸打媽媽,他手里正拿了一個玩具刀沖著爸爸就開了火,結果被爸爸把玩具給折斷了。
通過了解,小凱的家庭狀態是:大人既對他過分驕縱,又因為他有些小問題,全家人大動干戈。有時,爸爸媽媽會鬧矛盾,爺爺奶奶鬧矛盾。甚至一家四口都會吵翻天。而小凱則是誰對他好他就特別聽誰的話,特別的乖巧。
案例分析:
根據對小凱家庭教育整體的了解,我們診斷他是在家庭環境中產生的一種焦慮、恐懼,也就是社交焦慮癥。他撒謊以及各種不良行為,都來自于他的自我保護防御機制,也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有分離焦慮的癥狀。根據小凱的情況制定出的策略:通過改善其家庭關系,改善其家庭的互動模式來逐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同時,通過大人的鼓勵、肯定逐漸的培養起孩子的對社交的安全感,信任感及一致性表達。那么具體的根據,那就是孩子家庭環境的這種分離焦慮,可以說這是孩子的安全感不能建立的一個根本原因,孩子容易撒謊,是為了自我保護的一種需要也是自我心理的防御機制。他在受到批評,經常的撒謊,經常的表現出各種怪表情,也是出于他的一種自我保護防御機制。而他在大人面前,在小朋友面前,特別喜歡表現,同時又愛找小朋友的事兒,這來自于馬斯洛的愛與安全需要的匱乏。所以他的行為是想獲得大人的關注。
? 通過對小凱父母、家人的采訪和調查以及他在幼兒園的表現。我們基本上可以診斷他為社會焦慮恐懼癥。
根據孩子的問題,發現的這個時間以及這個程度我們具體采用的措施呢,是用不良行為的消退法和良好行為的正向強化法。我們將孩子焦慮、恐懼的程度水平大致上定型為五個等級水平。具體的操作步驟就是通過改善孩子的家庭教養方式,不再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制與約束。使孩子在出現不良行為時,不再受到過分的干預和強制,讓他的不良行為呢慢慢的消退。接下來采用的措施是當孩子出現一個良好行為的時候,比如說能夠幫助別的小朋友,情緒比較穩定而且做錯了事情能夠敢承認的時候,給他進行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從而強化孩子出現正向行為的幾率。逐漸培養起孩子正向的行為習慣,然后下面你說了消退發生。那就是通過對于孩子出現的一系列出現的一系列的正向行為,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給予肯定鼓勵表揚從而強化孩子出現正向行為的習慣的頻率和次數,這個稱為正向強化。然后下面的具體操作步驟就是分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與父母的溝通與家庭的溝通消除,讓他們調整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不予理睬,這時候孩子有可能仍然是情緒比較的激動但是由于沒有受到過分的管制與約束在三周以后孩子的這種過分的情緒焦慮行為,因為沒有收到懲罰可以啊,慢慢的會消退。嗯,咱們不是介紹了三部嗎?那可以把這幾部啊,再把它重新細化一下。就是。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啊,不予理睬,同時呢,能夠平靜而且耐心的跟孩子交流和溝通。這時候雖然情緒呢還會有些波動,但是慢慢的她會感受到大人的轉變,于是呢他自己也會逐漸的對大人樹立信任感。第三步啊,這個呢也是要三十左右,那么第三步就是大人開始對孩子的正向行為進行有意識的肯定,并且呢,給孩子一定的鼓勵和表揚獎勵。大人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信守諾言的一系列表現。孩子的正向行為增加孩子啊,表現出正向行為的信心。第四步。取得孩子的信任感,并且能夠對孩子表現出的良好習慣,給予經常性的肯定與鼓勵,甚至獎勵。這個呢,可以維持三周第五步對孩子的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正向行為,不定時的給予鼓勵,強化孩子表現出正向行為的次數以及呢,將這些正向行為啊,形成良好的習慣。還以為只刪除,并且呢通過這種良好的交流,有溝通和互動方式是孩子漸漸的穩定下他的正向行為而忘記他的不良行為。這就是整體的步驟。可以在學校里進行了配合。
診斷過程如下:
一、根據并與非病三原則,
1.有無器質性身體病變。經過采訪和調查,得知孩子無器質性身體病變。排除了生理疾病的可能。
2.通過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否一致。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制力這方面孩子。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是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的,所以呢認知力是健全的。
3.情緒情感的表達上統一了嗎?孩子在有正常的情緒情感表達,因此,人格上是相對的完整的。由此排除了這種精神性疾病的這種可能性。
再加上孩子的行為沒有泛化傾向,因此,排除了這種心理疾病精神性。
二、根據心理障礙診斷的三個標準。
1、孩子在整個的生長周期之內,從出生一直到四五歲,家庭環境、人際關系一直是這樣交流的,那么孩子能夠看出有明顯的這種交往沖突。
2.沒有出現泛化現象,也就說他只是自己犯錯誤或者是出現其他問題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焦慮甚至反常的行為,其他時間還是很好的,所以沒有泛化。
3.在社會功能上他會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但并沒有完全導致破壞。他有時會說謊,甚至跟其他的小朋友鬧矛盾、打架。其他時間還能維持好一般的社會功能,因此,社會功能并沒有完全破壞。根據他的表現及發作時間,對他進行這種診斷為中度社交恐懼焦慮癥。
治療的目標和步驟。根根據對孩子癥狀的診斷與分析初步與家長達成協議。制定了治療的這種步驟與計劃。
具體的治療目標就是通過改善家庭環境,改善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撫養方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促進孩子逐漸改變說謊,打罵小朋友,說臟話等現象。幫助孩子建立起正常的社會交往及正常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制定以下治療的步驟與計劃。
首先,是在通過與孩子的父母進行溝通和商討的基礎上達成的。
第二,這個目標是具體可操作的,并且能夠實現的。
第三,既有短程目標,也有遠期的目標。同時采用的措施是在與家長進行充分溝通和協商的基礎上達成的,因此這個目標是切實可行的。
? ? 通過改變其環境、改變其交流方式來逐步的使孩子減弱說謊以及兩面性的這種行為。這個方法,叫做消退法。具體實施步驟:
一,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提醒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與孩子的交流模式中:父母與爺爺奶奶要做到表達時態度一致,而不是一個打一個保護一個,罵一個幫著孩子包庇。提醒父母和爺爺奶奶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態度是保持一致的,同時,在隔代撫養的問題上要求以父母的爸爸媽媽的這個意見為主,爺爺奶奶作為輔助的作用,強調爸爸媽媽的權威性。
二,提醒家長帶孩子出現一系列的不良行為的時候,盡量的要減少對孩子的批評以及打罵,更多的是靜靜的陪伴。等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進行耐心的說理。
三,父母要求這個孩子做的事情,自己要以身作則。
四,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信守諾言。
通過一個月的改變,整個家庭對孩子表現出的不良行為沒有予以理睬,也沒有進行打罵孩子的情緒明顯的有所回轉。
老師:你現在錯事情的時候,還會情緒特別激動嗎?還會又哭又鬧嗎?
小凱:嗯,我怕爸爸媽媽打我。
老師:那你覺得又哭又鬧和說謊會讓自己不挨打嗎?
小凱:搖搖頭。
老師:所以你說當做錯事情的時候又說謊又告狀這個方法可取嗎?
小凱搖搖頭。
老師:那你覺得怎么做更好一些呢?
小凱沉默。
老師:你看是不是犯了錯的時候,主動的承認錯誤會更好一些呢。
小凱仍然沉默。
老師:小凱,可不可以嘗試一下在犯錯誤的時候主動承認錯誤,而不是發脾氣或者是撒謊告狀的。
小凱:可以的。
這次的交流之后,小凱在犯錯誤,或者是出現問題的時候,基本上不再亂發脾氣,說謊也減少了。但仍然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
第二次:老師在學校對小凱進行正向強化。具體措施,張小凱表現出一個比較好的行為的時候。及時的給予口頭的肯定與表揚,同時在家里父母一樣,當小凱不再表現出一個不良習慣的時候,都會表揚小凱。一個月之后,小凱的焦慮情緒漸漸的消除。同時表現出了一些主動行為。
老師繼續跟小凱進行交流,小凱最近感覺。小凱很好的老師和爸爸媽媽都表揚過我。這些事那么在做錯事情了之后,你是怎么做的呢?小凱,我主動承認錯誤。那爸爸媽媽或者老師批評你了嗎?沒有,還表揚了我,小凱他們還夸我很勇敢呢。小凱,你覺得這樣做是不是非常的好?還會感覺到不舒服嗎?通過這次的行為糾正與輔導。小凱的說謊,亂發脾氣的行為基本上消退。正向的表現在逐漸的增加。第三個階段在大人表達一致,同時呢,表現出比較一致性的情緒情感交流模式之后,小凱也漸漸的與其他的小朋友能夠正常交流了,不再打罵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帶告狀,而且與其他的小朋友相處的非常好,并且有主動的幫助行為。咨詢師跟蹤輔導小凱最近表現好不好?小凱,嗯,最近很好,我幫助其他的小朋友老師表揚了我。小凱這樣做是不是比以前說謊和告狀要更好一些呢?小凱高興的事的。急事咨詢下來之后,小凱的說謊以及呢背后亂告狀,說臟話的行為基本上消退,而且呢主動助人以及呢與小朋友啊,和諧相處的行為越來越受到強化。姐父母和老師反映小凱的行為已經得到了相當好的改善。這次老師的行為干預消退,對他反向負面行為的消退法,以及正向行為的正面強化,收到較好的效果。
總結:通過這個五歲孩子小凱的這個性格的兩面性以及他在社交中出現的說謊,說粗話,打罵小朋友,告狀等等不良行為的這種疏導與糾正,我們也看到家庭教育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從心理發展周期上講,0到6歲的孩子,他的整個的身心發展過程,都是由重要他人來影響的。而這一階段,父母或者是家中重要撫養人的交往模式,以及那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人格的發展,以及行為模式的定型。以前孩子的基本行為模式就定型了,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時的發現與,并且給予糾正與指導,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成為一個問題,非常明顯而且呢,很難改正的壞孩子的形象。在這里一方面是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或者重要撫養人以身作則以言行規范,既不放縱也不過分的苛刻,通過表里一致的這種態度一致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管教,進行教育。學校的老師們能夠啊,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問題,并且呢通過積極的引導,對孩子進行行為上的糾正與指導,那么相信我們的孩子就能管成長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再見幼兒園時期,父母的家庭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配合。給孩子形成一個良好并且穩定的身心發展與成長的環境。讓孩子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
參考文獻:1.自我防御(xx出版社xx行)
2.焦慮()
3.消退法也正向強化()
4.需要層次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上海出版社第5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