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需要嗎?不需要嗎?
需要,同時也不需要。這并不是兩個對立的結論,而是一個過程的兩種形式。交朋友有時的確需要共同話題,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或者極端的臭味相投,都是這樣的道理。很多關系的開始也是由于相同的話題所激發,興趣和愛好的一致化使得雙方互相吸引,日常的談論于是有了固定的版塊。
但共同話題并非維持情誼的必須條件,兩個即便沒有太多重疊的精神追求依舊能夠創造出流暢的對話。任何類型的朋友到了熟悉程度都將發展為豐富的形象,而非起初簡單的符號和標簽,交流因此不再僅為維持關系服務,更多是在產生生活。共同話題的作用漸漸變小,甚至會造成影響,有時候在好朋友或者太熟的人面前說喜歡的事情反而有些不太流行。
那沒有話題對話從何而來呢?從事實看,這個完全不需要擔心,人類社會還在正常運轉。既然朋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確定關系的交流也就沒有太多障礙,任何話題都能夠高效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互動。或許偶爾會出現沖突和矛盾,可能也在不知所云中就悄然過渡,但就整體而言,這些都不重要。我們早已忘記和朋友的大部分具體對話記錄,也不可能提前設計下次碰面輸出的“臺詞”,因為對話是基于情感基礎的心理釋放,只有關系存在,話題就不會消亡。
這里的“交朋友”是廣義的,包括在新地方接近陌生人以及聯系有概率重逢的舊熟人,換句話說,就是人際交往。在被規定(久別算新識)的第一次見面中,開頭的寒暄也不是共同話題,而是彼此生活的信息互動。這種行為盡管有時候被利用或扭曲,例如同學聚會的炫富和別有用心的搭訕,但正常情況下情況正常。因為朋友是生活的一部分,由基礎擴展的交流,很容易使彼此都融入相同創造的環境中。
共同話題沒有那么重要,交朋友的本質接近個體在外界對應尋找的一種感覺。他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另一個自己,只有尋找到哪怕微弱的代入感,我們也能活躍起來。客套話都是空洞的,即使話題滿是高大上和重要事項,目的也僅僅是在將就生活,被迫的條件反射。而真情實意起來,即使放在外界非常齷蹉的粗話,也顯得單一的溫暖,其背后代表的寓意則更加豐富。區別就在于我們是否在生活。
其實比起共同話題,共同語言才是交朋友的唯一標準。“語言”是個大范圍詞匯,當然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就可以愉快當小伙伴,主要是指心理、格局、精神、涵養等方面的共性,換句話說三觀不能差太多。很多人都有過經歷,有些童年里的“結拜兄弟”和大學時代宣誓過“友誼天長地久”的“好基友”,長大和畢業的若干年后卻變得比陌生人還要陌生。而明明興趣、夢想、職業、特長等等一系列日常行為事項可以說沒有太多交集的兩個人,卻可以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在不算熟人的各種身份人士里,我們同樣可以找到不少可以即時聯系沒有隔閡的聊天者。這些都是共同語言在起作用,需要性格和思維上有天生的習慣,看來緣分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