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老了,沒有什么用了,世界都開始遠離我們;當有一天,我們靜靜的坐在窗前,望著斜陽,回望人生,那時的我們對這個世界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是社會安定的標志?亦或是國家發展的累贅?是通覽古今的智者?還是跟不上時代的頑固?……我不得而知……
最近參加了一個學院的敬老院志愿活動,回來之后感觸良多。在周六下午一點二十分時我滿懷期待的心情坐上了公交車,踏上了敬老院之旅,一路上看著車窗外的冬日風景,想象著敬老院的樣子,腦海中思考著我一會去了該干些什么。車在路上飛馳著,日頭在天空中斜倚著,不知不覺,車進入了繁華的市區,又駛離了繁華的地方,噗嗤,車到站了,我們一行人下了車,七拐八拐問張問李總算是找到了敬老院的所在地——燃料家屬院的一個拐角處。在短暫的交涉后,我們踏入了敬老院的一區,在這個狹窄陰暗的房間內,有一堆老人坐在床上盯著一塊用皺皺的布掛起來充當的投影幕布,在房間的另一邊有4、5位老人圍著打麻將,
無趣、陰沉,雖說時不時傳來麻將的碰撞聲,但這絲毫沒有為這個房間增添一點生機,我與同學匆匆穿過走廊,走向了最后一個房間,吱——推開了門。
? ?房內有三張床,一位老奶奶蜷縮著側臥在床邊,另一位伸著腿坐在床上,陽光透過小窗灑在她身上,見我們進來,她立馬伸出手來招呼我們,示意我們坐下,簡短的自我介紹后我們開始了聊天,就這樣兩小一老在周六的午后和著墻上日影的移動聊了兩個多小時,在聊天的過程中,當我得知她才六十多,每天就這樣早上起床,吃飯,坐著,數著外面咣當,咣當經過的火車的節數時,有一種莫名的難過從我心頭掠過,“六十歲呀,剛過了人生的一半多,就已然每天無所事事了,我不知道這樣的人生有什么意義”后來老人說她每天就這樣過也很無聊,我只得安慰說‘哪里哪里’,但接下來也就支支吾吾說不上什么了,我們走的時候,又有一批同學來敬老院慰問老人了,他們進入了房間,傳出與我們大同小異的自我介紹與聊天內容。
的卻,她們就這樣年復一年呆在那里,每個月交900塊的生活費用,有人管吃有人照料,除了不用每天自己動手做事可以偷懶以外,至于更多的意義,我只覺得很是寥寥,與此同時,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國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他們中不乏有一直奮斗在工作崗位上的老人手,但更多的是退休賦閑在家,安度晚年。與此同時,這也無疑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養老負擔,我總覺得這些老人們就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了自己的奮斗時光未免有些遺憾,但終究該如何改變現狀,我不得而知。
或許他們需要的并非是良好的養老住所,也非貼心的照料,他們要的依舊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價值輸出的成就感吧!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們鼓勵,而不是社會性的否認他們繼續創造價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