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建立在一種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么,而學生錯以為可以從老師那里學到什么。重要的是維持這種錯覺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東野圭吾老師在一本書中這樣說,剛開始覺得這很錯誤,如果學生在老師身上學不到東西那么還能去那里學。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老師會傾盡全力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也會企圖把這些知識像楔子打進記憶里。但孩子在成為一名學生之前,別忘了他是個孩子,你們的孩子。你們才是孩子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者,孩子的成長與家長的陪伴和教育密不可分。
從小到大,家人,老師,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在告訴自己要成長,要學會接受成長帶給我們的所有好與不好。可是沒有一個人告訴我該怎么去學會接受成長給自己帶來的利與弊。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還沒學會怎么適應這個社會就已經長大了。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過的幾句話:“小時候枕頭上流的都是口水,長大后枕頭上流的都是淚水;小時候微笑是一種心情,長大后微笑是一種表情;小時候會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后會笑著笑著就哭了;然而現在,我們都到了小時候最羨慕的年齡,卻無法成為小時候最想成為的人。”當時讀完這幾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就像是原本平靜的湖面被人用石頭砸落激起的層層漣漪。短短的幾句話,道盡了小時候與長大后的反差。我腦海停留的還是小時候傻樂的表情,現實中卻在用紙巾擦拭不自覺掉落的淚滴。
小時候大人總愛問長大了想做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那時候我幻想過所有知道的職業,比如老師,醫生,作家,畫家,演員······每當我說出這些的時候,大人就會露出滿意的笑容呵呵地說,有志氣。可是沒有一個人告訴我為了這些理想我該付出多少努力,我該怎么走接下去的每一步。也沒人跟我說長大后的世界沒有面包,牛奶,彈珠,拍紙片。也沒人告訴我以后的生活要學會忍氣吞聲,謹言慎行。他們只告訴我要寒窗苦讀十年,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才能夠自己作主。可真正到了在他們眼中可以自己作主的年紀,才發現哪有那么多的自由,有的只是身不由己和不遂人愿。
每個大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大相徑庭,初衷都雷同一律。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心思想來一步步完成這項偉大的使命。過程很重要,結局更重要。其中不乏有著“三歲看到老”的這種思想。從記事開始,就是各種的補習班,興趣班,各種各樣的輔導把孩子壓榨的沒有一點空余的時間。以前是從小學開始各項的輔導,現在是從孩子在肚子里成形就開始的胎教。以前是覺得把中文學好,把英語說好就可以走天下,現在是在孩子咿咿呀呀還沒有學會說好中文就在他耳邊灌輸方言,英文,最后搞得他連自己在說什么也不知道。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把大人壓迫的喘不過氣,大人又以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以后像自己一樣受苦為由,無形的壓力把孩子也壓迫的喘不過氣。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一書中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很簡單,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很多大人在教育孩子這一塊就很盲目跟風,別人家的孩子學什么就讓自家的孩子也去學什么。完全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愿意,就仗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就仗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不會害了孩子一樣。暑假寒假上各種補習班,周末放假上各種興趣班。光愛好興趣多的時候就有近十種,這不是培養孩子的愛好,這是在磨滅他對興趣的熱情。有想過因為自己的這種無理取鬧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影響嗎?就好比自己上班的時候因為上司的異想天開而自己就要配合他的天方夜譚,多么詭異的關系,都是為了生活。
孩子小的時候要多跟他溝通交流,不要以為他聽不懂。孩子都很聰明,你都可以讓他在肚子里的時候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那么你就要相信,你說的話并沒有比交響曲更難懂。很多事情你跟孩子說了他不一定都能理解,但你不說他肯定無法理解。就像你無法一下子讀完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但你每天去讀一點總有一天能都讀完。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你一口都不吃,絕對會餓死。不要以嚴厲的大人姿態去和孩子溝通,要把自己的身份變小用平等的口吻去交流。試著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讓自己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
很多大人在最初的時候會有個想法就是希望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做哥們,做姐妹,特別磁的那種。首先要想建立這種關系就需要你先拋開自己是大人的身份,你要和他達成一種共識,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你犯了錯誤我會批評你,我犯了錯誤你也可以來糾正我。我們之間是公平的,你第一次做孩子,我也初為人父母,一起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磨合,需要共同幫助。其次你們要互相信任。很多家長輸在這一方面,不是不能夠相信孩子,而是在給予孩子信任的同時還會有所懷疑,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狀態。可以和孩子之間有秘密,可以是雙方的,可以是爸爸跟孩子的,也可以是媽媽對孩子的。如果雙方說好了這是個秘密就請不要在孩子轉頭的瞬間將這個秘密告訴另一方,要做到對孩子的承諾。如果爸爸想要將這個秘密告訴媽媽要先跟孩子溝通商量能不能將這個秘密告訴媽媽,這樣孩子會知道這是一種尊重與守信。很多家長覺得他不就是個小屁孩嗎?懂什么?不久的將來就是這個你口中的小屁孩告訴你他懂的你不會懂。你會變的走不進他的世界,在你眼中他的小是你給他冠上的名詞。他的無理取鬧是你們一昧的縱容,他的蠻橫無理是你們放肆的寵溺,他的無端暴戾是你們驕傲的惡果。最后就是孩子和家長的互相需要。不要不把孩子當回事,也別太把孩子當回事。中間的這個度需要自己去掌控。每個人都需要有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任何孩子能夠自己動手完成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完成,可以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讓他盡可能的獨立去完成。大人也可以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柔弱,讓孩子覺得自己被你們所需要,覺得可以照顧你們。不要怕孩子弄臟了廚房你們要收拾,不要怕孩子會切到手被油濺到,讓他體驗一下做一頓飯的不易才會珍惜你們的勞動成果。要讓他知道他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有義務為這個家出一己之力。
之前有看過一個新聞說是有一個狼爸,他秉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這種思想來教育孩子。開始他只對自己的孩子嚴厲,后來因為效果很好就有親戚家的孩子也送來讓他管教。他不僅打,他還毒,絕不像是一個親生父親對親生孩子能做的事。他在家里定下異常苛刻的家規,不允許在家里看電視,不允許吹空調,要去同學家里玩還要提前寫好申請,同意后才可以出去玩······狼爸以“打"出名,家里備齊了雞毛撣子和藤條。孩子成績退步了,打。完成不了作業,打。未經允許出去玩,打。犯了錯誤,打。狼爸說只有狠狠的打疼了才會記住這次犯的錯誤,下次才不會再犯。最后他的四個孩子其中三個被他打進了北京大學,一個打進了中央音樂學院,并且長大之后和孩子的關系保持的很好。這種做法有褒有貶,要想有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同那是不可能的。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狼爸打子”,不管哪一種,都是為了孩子未來的藍圖可以更加輝煌。
現在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基本上都可以給孩子一個優渥的生活條件。但要記住,那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對于處在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物質的生活只能讓他提前對錢有一個概念。很多大人只在意自己能夠給孩子什么樣的學習環境和居住環境,往往會忽略到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陪伴。這種陪伴是最廉價也是最珍貴的,廉價到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珍貴到千金難買。肯定有大人會說,如果每天在家陪著孩子這就算最好的,那誰去工作掙錢養這個家呢?我們舍棄了陪伴孩子的成長也是為了多掙錢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用這個理由來安慰自己,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給自己找了一個不能陪伴孩子左右的合理借口。有誰還忍心去指責這樣的家長,他們已經很傷心了,都已經失去了陪伴孩子長大的機會。現在是什么社會?現在是網絡媒體盛行的時代,手機不離身的時代。一個視頻過去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人,不像過去,靠著書信,靠著電話,只能看著對方的筆跡聽著對方的聲音。現在就連家教都可以做到一對一網上視頻教育的地步,你還有什么資格說你很想念孩子卻苦于不能見孩子一面。很多孩子常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在他們的心里會有一種陰影使他們對你們產生隔閡,在一起會有一種拘束壓迫感,導致跟你們越來越無法親近。這時候你們不要說孩子是個白眼狼,不要對孩子說當初媽媽十月懷胎很辛苦的生下你,不要對孩子灌輸這種思想。他們只是孩子,還不能夠體會你說的那種你是媽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他們還無法理解十指連心有多么痛。他們只知道你們對他們而言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適當的讓孩子吃一點苦,不要一摔倒了你就哎呦哎呦的叫喚有沒有摔疼。不要讓孩子做溫室里的花朵,要讓他從小經歷風吹雨打他才會茁壯成長。“欲戴王冠,必成其重”。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很多老一輩就很喜歡給孩子講自己以前小時候吃過的苦,孩子也很好奇那種沒有經歷過的年代。但好奇始終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畢竟沒有接觸過那種生活只有憑著大人給出的描述加上自己腦子里的想象去完成。小的時候我就特別愛聽我爸給我講他小時候的事情:那個年代除了窮還是窮,加上兄弟姐妹多,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更別說吃飽了。小時候還吃過樹根,那個時候是只要吃不死人的就都會成為食物。讀小學要走將近一個半小時的山路才能到,每天都是光著腳往學校趕往家回,一年難得有雙新鞋子穿,即使有新鞋也舍不得穿,也是脫下來揣在懷里。到了讀中學還要背上米袋和咸菜,自己帶上飯盒去蒸米飯,每餐就是就著咸菜吃。要是遇上家里沒有糧食了那就真的是只能靠咽口水來解饞,那個時候會覺得連口水都是帶有一股咸菜味兒。放假了就滿山的跑,放著牛趕著羊,它們找吃的,我們一群孩子也跟著找吃的,那個時候山里的野果多的能把肚子吃撐。等后來田地里的瓜果成熟了就去偷菜地里的瓜果吃,那時候誰沒偷過別人家菜地里的瓜果,誰家的菜地沒有被偷過。那個時候就跟個餓死鬼一樣,想著法的去弄吃地來。雖然小時候窮但那個時候是最快樂的。每次我爸和我講這些眼神里都透露著一絲驕傲,仿佛那是會讓人羨慕的生活。那時候的苦成就了他們那一代人,成了他們心中無比自豪的回憶。每每聽到我爸講到他的小時候我就會想,那也是我想要的小時候。雖然清貧,但是有著一群小伙伴天天瘋著玩,沒有輔導班的壓力,沒有成績單的壓力。
社會新聞里經常出現父母打罵孩子,虐待孩子的事件,不把孩子當人看,對孩子拳打腳踢。我認為這就不是關于教育孩子的問題了。這是道德的淪喪,人性的泯滅,這不是正常家庭會出現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打罵屬于正常現象,關鍵在于拿捏好尺度。一味的打罵孩子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你打多了,他就會習慣你的打了,覺得即使情況再壞結果無非就是一頓皮肉之苦。罵孩子我覺得盡量不要做到要罵,語言是一種無形的武器,它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會比刀槍棍棒更厲害。人在發火的時候往往是最不理智的時候,那時候你說出來的話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刃刺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事后你會忘記自己說過什么,但被你傷過的孩子卻會牢記在心里。暴力傷害的是肉體,語言傷害的是心靈。肉體的傷很容易愈合,心靈的傷害往往會遺留一輩子。
孩子,假如你是一只小鳥,那么父母就是你的天空。你只管無憂無慮的飛翔,去看五顏六色的彩虹;假如你是一棵小樹,那么父母就是你的森林。你只管無憂無慮的成長,去綻放芳香的花朵;假如你是一條小魚,那么父母就是你的海洋。你只管無憂無慮的遨游,去看世界的人來人往。因為陪伴是最常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