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們中好學的很多。一次,有一位朋友跟我探討一個問題:就是那些楊式拳前輩大師們到底是功夫高深以后才身體略有前傾的,還是一開始學拳時就前傾的?這位朋友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喜歡這種探討。
這位朋友的問題也是受一篇博文啟發,正巧,這篇博文的作者也是我的老師,我有一些問題都向這位老師請教過。我也很想把這位老師的博文放到我這個小平臺來跟大家分享,無奈,老師不同意。也許他喜歡清靜、也許他怕網絡暴民,我不知道緣由,我也不想深究緣由,但我尊重他的決定。
那篇博文中登出了一張圖,是孫祿堂前輩的三體式照片,我們先看一下照片。
左邊一張應該是前輩比較早期的照片,而右邊一張應該是比較后期的三體式照片了。很明顯,后期前輩的三體式也是前傾的,而早期的是比較豎直的。我不知道大家看這組照片是什么感覺,我看右邊那張照片,就有一種虎豹要出籠的感覺,而左邊那張還有點散。如果有朋友問:那張對?我只能回答:都對。不是我的滑頭,而是隨著功夫的深入會有不同的狀態出來。為什么會有不同狀態呢?因為骨骼肌肉都變了。
如果有朋友再問:那應該學哪張照片的樣子?我想說,哪張都學不來。靠一張照片,就學好三體式,除非您是一位武學天才。那怎么學呢?真想學就一定要去了解前輩對三體式的要求,最好還能聽聽前輩站三體式的感受,我沒有研究過前輩的相關著作,所以我沒法說三體式怎么站,雖然我偶爾也會對著鏡子站個三五分鐘感受一下。
我一直沒有拍貓步的視頻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我現在走的貓步跟當初是有很大變化的,連我那位不練拳的太太也看得出來。如果隨便拍個視頻,很可能誤導大家。如果真想走好貓步,我還是那句話:把我的《師承篇》再讀一遍。
其實上面這段內容,我原本是打算在立身中正里說的,提前先講了點,我以后還會說。
至于楊式拳那些前輩們到底是功夫出來以后變得前傾了呢,還是一開始就是前傾著練的,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前傾著練的。早期的楊家拳理論里好像沒有立身中正這一條,連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里面都還沒有呢。最重要的是,我最早學的就是嫡傳正宗的楊家拳。我認為,當時前傾著練主要還是為了做到虛實分清,因為步子還是大了。
立身中正這一條其實是出于武禹襄前輩的《打手要言》,里面有: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為什么能立身中正安舒呢,步子小么,即使有點前傾,外觀上也不容易看出來。
我的一位師弟前些日子已經在互動社區里面講出了這一點。是的,武式拳分清虛實的做法就是步子小一點,人站得高一點,這樣分清虛實自然容易一點了。也只是容易一點哦。我們那位洪麗師姐打起武式拳來,腳下一抽一抽地像裝了彈簧一樣,就是虛實分不清么。其實網上類似視頻很多,都是這個問題,我就不得罪更多人了。沒有人陪綁,洪師姐不會怪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