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一種放松個人情緒的娛樂項目,當人在某個地方長期專注甚至產生疲倦的時候,適當地通過游戲轉移注意力,可以讓人的精力集中在另一個地方上,避免腦力長時間地集中在疲勞的地方,以致產生情緒的波動,降低執行的效率。這種注意力轉移法通常情況下是挺好用的,娛樂、放松,是最大的目的,但是投入的時間過度就會適得其反。特別是現在的大學生群體,打游戲已經是人人必備的技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留意到,在一些大學里,打游戲已經變得跟吃飯睡覺一樣舉足輕重了。甚至有的學生連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睡了,在電腦前瘋狂地敲擊著鍵盤,揮舞著手中的鼠標,一臉著了魔的表情坐在電腦前“艱苦奮斗”著。那敲擊鍵盤的頻率和點擊鼠標的頻率是那樣的急速,以致于好像要告訴別人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是如此的興奮,而達到了忘我的狀態。每當贏了一局或者輸了一局,那些激動的情緒反應出來的行為都是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大呼小叫,或者拍桌子摔椅子,又或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對著電腦痛罵一場,最后還是習慣性地點擊“開始下一局”的按鈕,繼續游戲。
或許你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應該不會有想過,你玩游戲的初衷是為了什么?是放松嗎?還是為了在虛擬世界可以尋求現實里得不到的虛榮心?這些應該你不會去想,因為在游戲面前,已經被這個虛擬的世界吸引進去了,現實的殘酷你怎么會忍心察看,甚至有的人希望進去了這個世界就永遠不想出來了。當我進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們的大學導師就跟我們說過一句話:我希望你們在大學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包括以后出來社會工作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想法。這句話我一直記在了腦海里,我以為當時只是聽聽就算,誰知道就這樣在我的腦中刻下了烙印。
回過頭來,游戲不是不能玩,把握其中的度是最重要的。每當一個宿舍的人組隊打游戲,到了結束時,贏了還好,輸了的話不是破口大罵就是相互譴責,最后可能連朋友都沒得做了。有多少的新聞報道了因打游戲后的不好情緒引發的悲劇。
在這里我不禁想起,以前小學的時候玩游戲機還是那種機室里的按鍵游戲機或者是鍵盤里插卡的游戲機。一放學就會幾個同學組隊去買幾個硬幣,玩上個把小時了。我以前不會玩游戲,都是同學帶著我玩,玩的過程中也不6,人物老是活不到5分鐘就over了,但是同學還是讓我進來湊個數,一起組隊,因為我的技術不好,進攻的活都是他們獨當一面,為了讓我可以通關,他們會把怪都打完,讓我先躲在一旁,不要讓血給掉光了。見到有可以補血的物品,就連忙喊我過去撿,讓我在游戲里多活幾分鐘,他們只顧著把前面的怪消滅掉就行,有時我的人物還是不爭氣,補血這么多次還是被秒殺了,但是身旁的同學并沒有責怪我,只是可惜地說了幾句讓我在游戲里活多幾分鐘的技巧,下次還是會一起去游戲機室一起組隊。
我們玩游戲不就是為了這樣嗎?建立友誼而不是毀滅友誼,更不是輸了之后破口大罵,把責任都推到了別人的身上。虛擬終歸是虛擬,現實才是我們應該經歷的,把虛擬的情緒帶到了現實當中,這真的不是一個大學生應有的品質。當你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你有沒有想過你究竟是在玩游戲呢?還是在被游戲玩呢?
我有時候會調侃一下那些經常玩游戲的朋友,“當這個游戲的服務商把服務器回收了,那你還值得像現在一樣這么興奮嗎?”游戲中熱血沸騰,只是短暫的,當你把電腦合上的那一刻后,你剩下的還有什么,除了擁有一個冷冰冰的登陸賬號,你!一無所有!
游戲不會讓你擺脫現實的殘酷,也不會讓你一直擁有虛擬世界里各種廝殺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