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迄今為止,我只能崇拜您(弗洛伊德)深刻思想的思辨力量,以及這一思想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
——愛因斯坦
“弗洛伊德”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符號。他驚人的理論在專業領域和普羅大眾間引起共鳴,在藝術、大眾文化、日常心理學中都留下了非常明顯的痕跡,人類的生活也因他而截然不同。
弗洛伊德以畢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們關注的“潛意識”,創立了精神分析學,開拓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在醫學、文學、哲學等方面均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而激烈的爭論。他和愛因斯坦、馬克思一起被稱為“改變現代思想的三個猶太人”。
一本書寫盡大師畢生的故事
弗洛伊德和妻子瑪莎
弗洛伊德和女兒蘇菲
弗洛伊德的妻子名叫瑪莎·貝爾奈斯(Martha Bernays),和他一樣,也是猶太人。如果從訂婚那年算起,她和弗洛伊德相伴57年,養育了6個孩子。?弗洛伊德的一生愛情如火,工作似柴。
西格蒙德凝視著坐在桌對面的瑪莎,她那橢圓形的柔弱的臉和熱情的眼睛,這眼睛是那樣地嚴肅而誠實。他心底突然涌上一陣喜悅和憐憫,感到自己迫切想要保護她,可是,他居然還不能對她使用昵稱。她星期日就要動身去度夏了,他只剩下兩天的時間。一想到他還沒來得及向他吐露自己的愛情之前,她就會離去,一想到在他們重逢之前,他有可能失去她,他不由地恐懼得打了一個寒噤。瑪莎打破了沉默。
“西格蒙德,你放棄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去干你本來不計劃的私人行醫,你會感到愉快嗎?”
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對她是至關重要的。
“會的,因為‘愛情如火,工作似柴’。”
她沒有理會這詼諧的回答,蹙起額頭朝他身上靠去。不知道是由于科隆香水的馥郁,還是由于他在默德林曾深深吻過的她的秀發的自然芳香,他內心感到一陣緊張。
......
瑪莎伸出一只手,愛撫地放到他的手上,就像一個忠貞的朋友。雖然當時周圍吃喝嬉笑的人群分散了他的注意,但是他很快就領會了瑪莎的感情。現在,他必須馬上向他吐露一切,這將決定他終生的幸福。
——《心靈的激情:弗洛伊德傳》
《心靈的激情:弗洛伊德傳》從弗洛伊德26歲熱戀開始,寫至其80歲時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倉皇出國。生動地展現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靈及事業,使我們對這位卓越的心理學家及其學說,有一個清晰全面的了解。
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對精神分析創始人傳奇一生的詳盡探究,翻譯家姚錦清教授權威譯本
作者:?歐文·斯通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譯者:?姚錦清 等
出版時間:?2015.06
弗洛伊德與榮格:偉大的糾葛
很多人說,榮格和弗洛伊德之間感(ji)情(qing)深(man)厚(man)。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907年,弗洛伊德邀請榮格去維也納作客,結果聊了整整十三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此后他們每星期通信,兩家經常互相串門做客。在一封寫給榮格的信中,弗洛伊德(比榮格大十九歲)親切地稱榮格為精神分析王國的“王儲”,并稱榮格是他的“長子”。
美好的時光持續了六年,但是,學術的分歧和性格差異,卻讓兩人最終決裂,老死不相往來。其間弗洛伊德被榮格氣昏2次,說榮格有“弒父情結”。
榮格在其自傳中提到,一方面,榮格不能容忍弗洛伊德把權威性看得比真實重要。(榮格知道了弗洛伊德與妻子和姨妹之間的“三角關系”)另一方面,榮格在學術方面也追求著自己的獨立性,他并不想完全局限于弗洛伊德的理論框架中。
1912年,榮格出版《轉變的象征》,并脫離了精神分析協會,和曾經的教父老弗爺正式走向決裂。
更多弗洛伊德與榮格糾葛詳見《弗洛伊德與榮格》。
探究無意識的心靈本源,揭秘兩顆偉大心靈的邂逅與碰撞
作者:?[美]亨利?艾倫伯格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譯者:?劉絮愷?/?吳佳璇
出版時間:2015.02
叢書:?世圖心理“冰山系”
走下神壇的“精神分析之父”
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弗洛伊德的使命》一書中提到:
談及弗洛伊德對真理的熱望,如果不談及他最卓絕的品質之一——他的勇氣,那就失于偏頗了。許多人潛在地熱望理性和真理,但是很難把這種潛能發揮出來,因為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而這種勇氣卻很難得。這里所說的勇氣是特殊的。它主要不是敢于犧牲自己的生命、自由或財富,雖然這后一種勇氣也很難得。信仰理性的勇氣需要直面孤獨或孤立,對許多人來說,孤立的威脅甚至比對生命的威脅更難忍受。但是,追求真理必然使探索者身處孤立境地。
書中談及弗洛伊德和父母親的關系、弗洛伊德和女人的關系、弗洛伊德對男人的以來及對弗洛伊德人格與影響力的分析,發現弗洛伊德是一個孤獨的人。如果不是在積極地從事其發現,追求他的準政治性目的,他就不會感到幸福。
精神分析之父走下神壇——弗洛姆對弗洛伊德的多面分析
作者:?[美]埃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譯者:?尚新建
出版時間:?2015.09
叢書:?世圖心理“冰山系”
弗洛伊德是一個脆弱的人。他對恫嚇、迫害、背叛及其敏感。因而,正如人們所預料的,他對確定性總懷有一種強烈的渴望。由于個性所致,他似乎感到,確定性不在愛之中,而在知識之中。如果他想要擺脫疑慮,擺脫失敗感,那他就必須在理智上征服世界。
弗洛伊德是一個持有清教徒式生活態度的人。如果他不能保證在這方面的“德性”,他幾乎不可能這樣赤裸裸地描寫性。
弗洛伊德的宗教和政治信念是什么?提出這個問題是十分有趣的。回答他的宗教信念是什么這個問題十分簡單,因為在他的各種作品中,特別是《幻想的未來》中,他的態度十分明確。在對上帝的信仰中,他發現了要求幫助和拯救的表達,而實際上,只要從孩提的夢幻中醒來,運用他自己的力量、理性和技能,人類就能——如果不能拯救自己,至少也可以——幫助自己。
弗洛伊德與佛陀的相遇:直面欲望
弗洛伊德對宗教的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自傳中他特別強調自己對于宗教心理學研究做出的貢獻。他指出“我自己對于我在宗教心理學方面的貢獻,評價極高。在《弗洛伊德遇見佛陀》一書中作者對東西方的心理學進行了整合研究,用精神分析和佛教來談論欲望。
弗洛伊德與佛法認為欲望是人對人世痛苦現實的自然反應,一旦脫離欲望,我們就不再是自己。
不要害怕和壓抑欲望,而是應該重新疏導、駕馭它,為我們所用
作者:?[美] 馬克?愛普斯坦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譯者:?梁永安
出版時間:?2016.05
很多人都認同“既然追求快樂會帶來痛苦,何苦還要追求快樂!”的想法,因為即便最愉快的經驗,也難免夾雜著不滿足感。這是因為任何快樂都是轉瞬即逝的,讓人有不安全感和不穩定感。退縮、漠然、回避主宰了我們的一切,欲望被壓抑,我們的生命活力亦開始流失。而欲望不會因為我們假裝它不存在而消失,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被壓抑之物將會重返。”
弗洛伊德對欲望的理解:總是等待著永不會來到的東西。我們追逐的乃是自己永不可能真正擁有的東西。總是有什么不對勁,就連快樂也會讓人失望。我們的執著讓我們總是“缺少了些什么”,這是欲望的修持幫得上忙的地方。
我們的文化中有個基本常識,那就是人應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一如為身體健康負責。有趣的是,弗洛伊德并不是這樣看。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一個佛教已講了兩千多年的道理。他看出,想要治好我們與欲望的關系,第一步就是要先明白,欲望不是我們所有的。“我們不必為自己的意念負責。”他喜歡這樣告訴病人,強調他們必須要改變對待欲望的情緒立場。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受制約的,渴求欲望的滿足。滿足一旦沒有來到,或沒有停留太久,我們就會退縮。當愛人規避我們控制他們的企圖時,我們非但不會歡慶,反而感到失落。面對不安全感時,我們便退回到我們已知的自我里面,讓哀怨麻木我們,讓我們的欲望裹足不前。弗洛伊德建議我們走別的路——一條與東方的欲望之道如出一轍的道路。它鼓勵我們對待欲望不要占有、控制或融合,而是用肯定、欣賞的態度看待欲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