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大周末的,本打算停一下筆,給自己放個假,無奈天長日久養成了職業病,今天看鍵盤躺在那里把我給手癢的啊,就想過去敲兩下,好吧,那就再來一發。
寫點兒啥呢?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力,寫各種干貨,這樣讀者一打眼就能看到現實收益,就不會再被刻板印象捆住,就不在乎我出名不出名,權威不權威了。后來寫得小有名氣后,很多讀者甚至還包括一些作者稱我為干貨小王子。
我就特別討厭被定義,然后就一頓猛寫雞湯文,又寫出點成績之后讀者封我為雞湯太上皇,氣得我把咪蒙的書一口氣讀完,寫出好幾篇毒雞湯,媽蛋,又有人叫我毒舌暴發戶。我就寫了幾篇短片小說和散文偶爾來一篇現象評論,然后就有人說我風格太多變。我一想,那就去他媽的,什么都寫,想什么寫什么。這回好了,貌似當大家都不清楚一種文體叫什么的時候,就喜歡把它歸到雜文一類,終于,我一步跨進宮門,名號成了“雜家”。
今天這篇東西,從題目上看,貌似大概可能或許應該是干貨,那就暫時叫它為干貨,在這篇干貨里,主要跟大家簡單聊一聊關于寫作和發言的,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有待推敲的、需要實踐檢驗的、主觀的、帶有個人偏見的、一家之言的、不足掛齒的小心得和小建議,期望對你有用。
2.
有人說不對啊,寫作啊,演講啊,做報告啊,自我推銷啊,自我展示啊什么的,這是好多事兒,這不是一個事兒,怎么還揉一塊說了呢?
哎,這個問題問得好!(貌似沒人問)這個問題問到了要害!
不管是寫東西,亦或是公開場合說東西,它們本質上看,都是一種信息與觀點的輸出和表達。這些延伸出來的五花八門的分支,歸根溯源都生發于“一對多”模式下的交流與溝通,內在理念都是互通的,根兒上是一個。
而今天給大伙分享的東西,主要說的也是這個根兒上的東西,面兒上的東西可以出門左轉去另一家老中醫門診旁聽,今天在這里沒有。
好了,注水完畢,接下來直入主題,說正事。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些武俠小說,或者是五毛特效的武俠影視劇,呃,咱們以喜聞樂見的天龍八部和神雕俠侶為例:話說喬幫主英雄了得,一招亢龍有悔打的丁春秋面犯桃花,高呼矮油你好壞。相比之下,剛剛得到無崖子七十年內力真傳的虛竹,即戰力和臨場調度卻稍遜一籌,吃了不少啞巴虧;再話說楊少俠初出茅廬之時身兼數門招式,什么都略懂略懂,但一見到金輪法王就陽痿,后來禁欲十六載,無論是內力還是右手都爐火純青之后,方才重振男人雄風,打得那番僧黯然銷魂。
綜上現象,都與我們要談的“一對多”表達有異曲同工之處。無論是寫東西還是做公開發言,都是一個內力催生外力,招數呼應心法的過程,內外兼修,不可偏廢。否則要么悶茶壺倒餃子,有貨擠不出來,要么跳梁小丑去卸妝,扒光了一看還那熊樣。道和術,少了哪一樣,在表達的路上你都走不遠。
3.
道是什么?是底蘊,是積淀,是內涵。它包括廣度和深度兩方面,而且修煉起來還是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觸類旁通,水到渠成的過程。
從廣度上看,建議大家要隨我進宮伺候皇上——甘做雜家。各路武學,玄機百變,要想在同質化明顯的表達領域左右逢源,首先你要什么都嘗一點。
無論你寫東西還是說東西,受眾提前在潛意識里是有防備的,你只知道一方面,很容易打不到。但如果你多手準備,那你的表達內容里就會“又有風,又有月,又有火鍋,又有肉,又有美女兒,又有蠢驢”。你無法想象我熟練掌握的第一個成語是從《情深深雨蒙蒙》學會的,尓豪的女友說他不可理喻,然后他說你才不可理喻,后來我就知道了不可理喻這詞兒的適用情景和表達語氣;’你更無法想象我一天中偶爾附庸風雅,看看莎翁文集,偶爾點開我的電腦,二刷一遍勇敢的心,偶爾回到農村,看看母豬的產后護理,偶爾睡不著的時候聽老郭的單口相聲,看一句話怎么說既生動又俏皮。
有人說一天忙的要死,哪有那個時間去積累啊,這個問題問得好,沒關系,不需要你腹背受敵,只要你有一顆勤于捕捉的心的善于觀察的眼睛,培養起這種習慣與素質,二兩的牛欄山你能喝出四桶干紅的滋味兒來,積累時各取所長,出招時就能多面圍攻,各取所需。
4.
道的另一方面,是深度。
這點不用我多說,你也能顧名思義。我還是第無數次的提醒大家,甭管做哪行,或者是寫什么東西說什么內容,你都得給自己準備出一條道,叫“不可替代性。”
啥叫不可替代性呢,很簡單:就是有一樣本事你掌握的很扎實,有一塊知識儲備別人挖的沒有你深,有一種思路你想得到一般人想不到,有一件事兒你能干,別人也行,但他們沒你干的好。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了解的廣可以料敵機先,但就是殺不死人,最奪命的封喉劍,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那是別人聽你說,看你寫,而不選擇其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參加個培訓班,因為我們是第一期學員,屬于摸石頭過河的實驗,結業大會上頭頭就要求我們說一說每個人的心得,最主要的是給下屆的開班運營工作提出些言之有物的建議和方案。大伙都不是管理類出身,話就難免說的有點流于形式和套路,很多方案提的不解癢,領導面有慍色稍顯尷尬。我運氣好,正趕上那時我在研究傳播學方面的東西,傳播學中有一塊內容是組織傳播,很多理論和實操經驗對一個機構的運行維護很有借鑒意義,輪到我發言時我便借花獻佛,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水平互動,理念塑造,利益掛鉤等方面拿出一套方案,領導拍案稱快龍顏大悅,告訴大家斬立決,不對,好好學。
關于道的兩方面,篇幅限制就先跟大家聊這么多。
5.
接下來,說完內家功再說點外家功,也就是具體的招式,術的層面。說來簡單做來難,在今天的文章里只提醒大家三點:自省、自信。
第一點,自省。傳播,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交流溝通的形式,無論是落實在筆頭上還是嘴唇上,你都要時刻提醒自己:它,是雙向的。
這就要求你一要反省自己的傳播內容:它是否通俗易懂?它是否說的清楚,表達的有層次?如果換做是我來接收我發出去的信息和觀點的話,我能看明白聽明白嗎?在這之后,我愿意接受我發出的觀點嗎?
很多初入寫作行業的發來自己的稿件讓我看,說實話有一多半我是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要么不流暢,有便秘感,要么過于追求“高雅”,有距離感。治病的方法很簡單,直接原路返還,你自己看看,你寫的東西,你說的話,你愿意讀三遍嗎?
二要反省自己的傳播方式:我所面對的讀者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他們來自于哪種文化環境和氛圍?我這樣說他們是否接受得了?在我傳播出去的時段上,他們的頭腦處于一天中的感性期還是理性期?我是走溫情清新小溫暖,還是勵志亢奮高大全?
很多寫手和表達者其實內功一般,但就是把這點做得很好,利用了受眾一時的心理和情緒,但這也是把雙刃劍,偶爾為之即可,輕易不要濫用,退潮時你也會因自作聰明而死的很慘。
6.
第二點:自信。我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說不好什么樣的就算成功,但我能告訴你一次失敗的一對多傳播是什么樣的。
一種叫唯唯諾諾型:寫東西不敢亮觀點,說話聲音如蚊蟲一般,沒有底氣沒有精氣神,自己說的那套東西自己都不信,這就很難辦了。
你往臺上一站,本來下邊的受眾群中就會有下絆子的抵觸分子:憑什么你站臺上逼逼叨,享受著聚光燈,而不是老子?這時候你不進則退,越不敢說話越不能說話,提醒你:別怕出錯,別怕嘲諷,其實犯錯成本比你想象的低很多,因為一般人誰上來都緊張,坐臺下嗑瓜子的一邊輕視著你一邊也在欽佩著你。
嘲諷好面對,很多受眾其實無心嘲笑,只是你的勢力范圍太廣,他的一個小動作會被你一眼看到,你就容易多心,影響狀態。另外如果真的覺得自己緊張,或者哪里不好,自嘲是個好辦法。很多不足從別人嘴里說出來是談資,從你嘴里先說出來,有消聲的效果,當你這個笑話先把自己勇敢的亮出來講一講,好笑的東西人家也不覺得如何可樂了,嘲諷的把柄在哪?就在于對方覺得我這一招直戳你心理痛點,你在乎,所以我能贏。但如果你自己就表現得不在乎,對方只能泄氣的說一聲:靠,我這招沒用。
7.
另一種失敗的傳播方式叫青筋暴起型:為了刻意演示自己的不足,聲嘶力竭,滔滔不絕,殊不知說多錯多,最后自己也漏了怯,亦或是表情死板動作機械,滿臉寫著:嗨,這位大爺。講到動情處手動拔高現場氣氛,就差沒跪下對受眾喊爹。
寫東西時人會犯這樣的毛病,具體可以參考下一些失敗的宣傳案例,絲毫不顧讀者感受自己單方面瞎嚎:不聽我的就注定深處水深火熱之中!風景這邊獨好獨好!你越這么說人家越不買賬,本來覺得你還行,結果被你這么一嚇唬,靠,什么鳥。
公開發言更是如此,你那難以壓抑的盛情搞得觀眾尷尬癌都快犯了,臺風不穩上跳下竄,亦或是肢體僵化雙手就沒離開過胸前,跟大堂迎賓做培訓似的,很沒代入感。
8.
比較可取的表達形態或許應該是這樣:給足對方充沛的信息,表達觀點綿里藏針,全面客觀。說話時不疾不徐,清楚有序,頻率壓穩語調柔和中透出堅定,抒發情感時輔之以實用的肢體動作,如果什么都做不到,好辦,輕松自然的微笑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語言。
說了兩種失敗案例,大家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窘境的本質原因在哪?就在于一個人不夠自信。
很多人臺下很可以,上臺就尿褲子,主要是一對多的傳播環境就是一個放大鏡,你平時很多掩飾的很好的缺點會被人一眼看個圓全,遮羞布扯掉了,你小心臟就要玩完。為什么今天先跟大家講的是道,而不是術?就是因為道,是你的底氣,是你的硬通貨,肚子里沒貨,心當然會虛。但很多人又說:啊,不行啊大爺,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在做一對多傳播的時候,道的東西壓根還沒攢好呢,怎么辦?
好辦。自信這東西,我以前在文章里也提到過,它分為兩種:一種是你真的很自信,一種是你還沒準備好,但你能讓別人看出來“矮油,這個人蠻自信”。
第一種是個長久活,慢功夫,你得一點一點去積累,去完善。第二種則可以速成,很多的一對多傳播過程全程也就十來分鐘,只要在這段短時間內,你能做到讓別人覺得你蠻自信就可以了。照貓畫虎,看看自信的人應該怎么做,怎么表達,你學學樣子,走走過場,雖不能技壓群雄,也足以不至于淪為炮灰。
但唬人也是有技巧的,弄不好容易穿幫,不是個長久之計,今天不知不覺有快寫到四千字了,這方面的東西就不展開來說,咱們以后聊。
把最重要的一句話貼到文章最后吧,無論是傳播中的一對一模式還是一對多的局面,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道嗎?是術嗎?不,都不是。
最重要的,是真誠。
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包羅萬象,所以,最后,我真誠的呼吁大家,如果覺得這篇文你喜歡,或者是對你有一些啟發和收獲,請為我打賞或點贊。
拜拜,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