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困擾,諸如領導、同事、朋友,父母、子女以及伴侶之間的關系。有時候這些關系甚至成為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煩惱的來源,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心情,困擾我們的生活,甚至波及到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這個世界有太多關系緊張的父母子女,有太多貌合神離的婚姻伴侶,有太多壓抑悲催的職場人際,有太多反目成仇朋友伙伴,而往往在這些關系里,所有當事人都是痛苦的。這種痛苦在心靈深處扎根,煎熬著當事人,也深深地刺向對方的心靈深處。一波接著一波,輪番升級的刺激,把他們推向關系破滅的邊緣。但即使關系破滅,這種痛苦依然沒有消除。當以后有人提及這一經歷時,也是割舍不了的傷疤,暗藏角落的傷痛,只有等待歲月的發酵和洗滌,將其化為一段人生的悔恨,或演變成對生活和生命的迷茫與悲觀。
或許你覺得我言過其實,但如果你肯認真回顧你曾經的生活經歷,你一定會有小時候和父母鬧別扭時那種既悲傷欲絕,又凄涼心疼,但同時還想以此來刺激父母時的感覺。或者上學時,與最親密的伙伴因為一點誤會關系破裂,往日的親熱蕩然無存,猛然感受到兩人之間寒若冰霜的那種心痛。或者婚姻中,與伴侶吵的不可開交,誰都無法說服對方,同時覺得對方完全不可理喻,甚至對之前的美好產生懷疑,對未來的生活也產生質疑,內心煎熬、懊惱、心痛的那種感覺。
是的,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但其實質都指向的是我們的內心。
加拿大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的書《親密關系》,其英文名稱是通往靈魂的橋梁(therelationshipbridge to the soul),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有些是作者本人的婚姻體驗,有些是接受作者咨詢的案主的事例,層層遞進分析了親密關系的三個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如何正確處理這些關系的建議,初次讀來受益匪淺。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
閃閃發光物,并非盡黃金
01第一階段,月暈現象
親密關系,以婚姻最為具有代表性,所以作者的眼光主要從婚姻開始。婚姻關系的初始階段,都是以發現對方的優點開始,諸如她的漂亮、善良、聰慧、溫柔、體貼等。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早已經有了一個理想伴侶的形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白馬王子或夢中情人的形象。這個形象的形成,可能最早能追溯到我們兒童時期對理想異性的幻想,當然這個形象也隨著我們地成長,不斷地進行著完善或美化。你通過更多的生活閱歷,將對異性最美好的想象付諸于一個人,這個人幾乎能夠滿足你對異性的所有期望。
但悲哀的是,慢慢你會發現,這樣的異性幾乎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于是你慢慢降低了對異性選擇的條件,只要她盡可能地具備你所期望的條件即可,或者具備你對異性的主要要求即可,其他的一些相對次要的特質或要求,你也可以包容。
當然,這種選擇仍然離不開你心目中那個完美形象的影子,好比月亮的月暈。你對現實的她和你心目中的她之間還存在模糊邊界,這樣的她在你心目中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她是完美形象的替代品。因此在你的心目中,她仍然閃閃發光。
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月亮要遠遠小于我們看到的那個散發出淡淡光芒的月暈圈。仔細想想,我們常見的朋友關系,或其他類似的親密關系也有相同的發展過程。
我是與一個幻覺結婚,藥效退了之后,我覺得遭透了
02第二階段,幻滅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與伴侶的朝夕相伴中,慢慢發現,對方閃閃發光的光圈逐步在淡去,甚至你也會忽然發現這個月亮上還有黑點。或者驚訝地意識到,平常看到的只是月亮的一面,那個閃閃發光的月亮,除了具有虛幻的光芒外,還有一個巨大的背面。
于是,一種幻滅感油然而生。你開始憤恨、糾結、煩惱、懊悔,繼而做出一些“偏差行為”。作者分析,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情緒或記憶中都有一個巨大的儲藏室,存放著我們自兒時以來的各種記憶,有時候一些具體的事情雖然已經不記得,但所受到的刺激或傷害卻深深地留在了我們心中,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
“大人其實也是幼稚的小孩”,而小孩的兩大心理需求則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當這兩大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就會感到沮喪。而我們小時候的陰影會一直留存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像夢魘一般有意無意的左右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和反應。我們在兒時的一些偏差行為主要是:
a.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b.權力斗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c.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d.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反正我一點都不重要!)
引起注意是一種長久的潛意識心理需求,在一對伴侶初次相識或我們新認識的朋友相處時,我們總能發現對方各種各樣的閃光點,這種“聚焦”式的“特別注意”還會存在一段時間。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每天都看到同樣的舉動,同樣的做事方式,很快就習以為常,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疲勞。新鮮感頓失,不再特別注意了,便加重了對方心里的沮喪和挫敗感,為下一步矛盾的升級或爭吵埋下了伏筆。當這種新鮮感完全失去的時候,一方會慢慢顯露出不滿,另一方的態度也會從冷漠,逐步走向憤怒或對抗。
自此進入到權力斗爭的層面。我們開始在婚姻關系中企圖控制對方,運用各種能想到的情感懲罰或控制手段,爭吵、冷戰、挖苦、嘲笑,一邊試圖以此改變對方對某些事情的態度或做法,一邊用過激的方法來消除自己的負罪感或給對方制造負罪感,企圖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
當然,這往往都是徒勞的,親密關系的緊張程度會進一步加劇,根據我們個人性格的不同,有時候是激烈的對抗(主動攻擊),有時候是情緒的抽離(冷戰、逃避、故意無視),有時候會是被動做出的各種攻擊(冷嘲熱諷)。
當這種對抗成為一種習慣之后,我們就會發現,看對方怎么樣都不順眼,相互之間的爭吵或對抗已經超脫了具體的事,而是針對對方的人。
后來我才發現,吵架時我們說的話和事情沒有多大的關聯,我們只是用語言來傷人,同時替自己的行為找個符合邏輯的借口而已。
接著進入第三個層次—報復心理,彼此啟動了相互傷害模式。有時候一種沒來由的沖動指引著你和對方互相傷害,最惡毒的語言,如同一把刺刀,捅向對方心理最柔弱的地方。你來我往,彼此都通過變本加厲的方式使得爭吵或矛盾進一步升級。
“實則,報復是一把雙刃劍,施加報復的人和受報復的人受到的傷害是一樣深的。”
通過這種簡單直接的自我防衛式的相互傷害,我們在煎熬中對生活出現了悲觀或消極的看法,在身心疲憊中認為婚姻如同地獄,親密關系如同桎梏,最后認為人生確實沒有多大意義,或者認為自己真的沒用等等。
這就進入了第四個層次,即自我放逐。實際上,作為人,即使是情緒最穩定的人,都會偶爾生出一種無助感、孤獨感,無論他身邊有多少朋友或深愛著他的人。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為人的痛苦”,是人類心靈深處共有的一種痛苦。但如果我們在親密關系中處理不好和伴侶之間的關系,就會放大和強化這種痛苦對我們人生的影響,使得我們經常出于這種痛苦的陰霾之下,進而產生對人生的幻滅、迷茫與悲觀。
我對鏡中人說話,問他能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
03第三階段,內省
既然不好的親密關系會有這么多負面影響,那是不是我們必須謹慎選擇這種親密關系呢?在出現煎熬對抗無法難以繼續的生活時,我們是不是應該選擇離開,重新尋找新的伴侶,開啟新的人生旅程,以避免進入最后對整個生活的無助和悲觀中呢?
作者通過分析認為,好多即使重新開始的新的親密關系(婚姻關系),最終當事人都發現會進入曾經的漩渦,以至于有的人開始更加深深地懷疑人生、命運。其實并不是命運的作祟,只是我們舍棄了最為根本的修整,而追逐了末端的重啟,致使問題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只是進入了一種輪回。
而且這種輪回,有時候甚至是那么的熟悉,即使我們并未重新開啟新的婚姻,也會對初始婚姻中出現的矛盾、糾結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冥冥之中覺得似乎也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時段經歷過那種煎熬、無助與斗爭的疲憊。
對了,問題還在潛意識中。我們的這種感覺,或許來自于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的經歷,或許來自與對父母婚姻的認識。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小孩一開始學習對異性的認識,主要來自于對父親和母親的認識,一個女孩多是從自己父親開始認知所有的男性,一個男孩多是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認識所有的女性,并且從父親對母親或母親對父親的態度,以及其相處的方式方法上開始逐步認識婚姻關系。
或許現在,你終于明白,這種命運的輪回感,這種在一段婚姻或親密關系中似曾相識的痛苦或美好體驗究竟來自于哪里。你也會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試圖通過換一個伴侶解決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會掉入曾經的漩渦。
其實,所有的問題,不是通過外在來解決的,它指向了我們當事人的內心深處。
在外四處尋找之后,我們終于了解到,我們所有生活經驗的因和果都只可能來自于一個地方—我們的心中
作者引入了投射的概念,生活就像一個魔鏡,我們對別人的認知主要是通過觀察他的行為,并通過自己內心的詮釋所形成的,我們怎么評論別人,就是我們怎么看待自己。對別人某一方面特征的評價或意見,主要是因為我們潛意識中自己也有某些特征或嗜好而已,不過有時候它被壓在潛意識中極為隱秘的地方,不易被察覺。
投射原理是如此廣泛,以至于我們在和一些人關系越是接近,越是會覺得他就如同我們曾經遇到過的某些朋友。或者說,隨著我們和伴侶的相處,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我們原來曾經和父母或兄弟姐妹相處的那些經歷。
那么,問題來了,親密關系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不是指向外在,而是指向自己的內心,那在親密關系出現問題時,它的解決方法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答案是認識自己,發現問題,療好傷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省。問題說到這,是不覺得通過心理學的一圈分析,有點繞回哲學問題的意味—外因是通過內因起的作用,或者是儒家所說的“反求諸己”,甚至進入宗教范疇,如佛家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帆動,是爾心動”。
當我看到投射原理時,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的“反求諸己”和佛家的“心魔”之說。
在談到親密關系中的焦灼與對抗時,作者引入了“受害者監牢”的模型來說明,他將親密關系中的角色分為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類。這三個角色只是為了解釋的方便而引入的三個概念,并不是說伴侶之中一方固定是某個角色,另一方又是另外一個角色。而是隨著爭吵、對抗的千變萬化或不斷升級,使得這三個角色在兩個人之間不斷相互轉換,或組合出現。
大致上來說,受害者就是對抗中受傷的、沮喪的、懷疑自己的、叛逆的、憂郁的等角色,迫害者就是嘲諷的、多疑的、憤怒的、指責的、嚴苛的角色,拯救者就是道歉者、修復者、分析者、寬恕者、取悅他人者等角色。
我們在親密關系的月暈、幻滅階段都會在這三個角色里繞來繞去,不過在月暈階段我們被愛情或親密的光環所籠罩,這種感覺還不是很明顯。這種感受集中體現在幻滅階段,很多親密關系在這個階段好比困入一段圍墻,無法跳出。因此作者把這種情況戲稱為“受害者監牢”,恰如其分地比喻了我們進入感情困局之后的煎熬與無奈。
那自省能讓我們從這個困局當中解脫出來嗎?
作者認為,只有我們認識到伴侶之間的問題主要是我們潛意識的投射時,我們就應該認真地從這表象當中去發現自己潛意識中曾經受過的傷害或痛苦,并把爭執中伴侶的表現當做我們自身的一面鏡子,抱著同情與體諒、換位與理解的心態,在解開自己內心疙瘩的同時,也解開伴侶內心的疙瘩,共同從雙方的潛意識中發現問題,拯救自己,重塑良好的親密關系。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敢于檢視自己的內心。擯棄“對家庭的死忠”,這種死忠是指我們自幼在生長中形成的模仿父輩行事規矩或思維模式的習慣,而父輩處理問題的模式又是從父輩的父輩學來的。我覺得這也是很多家庭問題代代輪回的根源所在。還要擯棄犧牲者心態,即通過自己臆想的委屈、付出來成就對方的放縱;擯棄不合時宜的和伴侶的“競爭”,以證明自己被對方更為特別等幼稚心理。多傾聽自己的靈魂深處,追隨自己的內心,用愛來解決問題,用真心來為對方付出。從而收獲新的愛的體驗和快樂,建立對生命的敬畏和渴望,趕走對人生的迷茫與悲觀。
當然作者在書的末尾也表示,親密關系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掌握了解這些奧秘并不是說就可以高枕無憂,優哉游哉了。因為這種幻滅與對抗還會無時無刻悄無聲息地襲來,驚擾我們甜蜜的生活,這種驚擾依然來源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因此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去自省和愛,不斷地和自己的內心和靈魂對話,消除潛意識中的痛苦,和伴侶攜手開拓親密關系新的境界。
我忽然想起有一個佛教的用語—修行。親密關系的處理,不是說一蹴而就,我們頓時就可以立地成佛,消除心魔,頓時我們就沒有了生活的煩惱,得到了人生的大自在、大快樂。而是說,這種修行是無時無刻的,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自己的潛意識里的痛苦,不斷用心地維護我們的親密關系。
這些理論也都是方法論,問題最終還在我們自己。對于親密關系,最終心理學的無數推理和推論,仍然指向了哲學和宗教,“菩薩自渡”,“萬事在心”,“心魔一除,海闊天空”。這也沒毛病。佛,本身研究的就是人與心的問題。所以它和心理學得出一樣的結論,并不奇怪。
最后,我想說的是,好的親密關系的維護,你需要的不是控制你的伴侶,而是打點自己內心的六耳獼猴。
相關文章歡迎閱讀:輪回就在此生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