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于你如何玩游戲,而在于游戲如何玩你。
情緒并非無中生有
- 別人是無法讓你陷入某種情緒的,是你自己制造了情緒,是你讓自己感到害怕,煩惱或者氣憤。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而且永遠只有你自己。
- 在出現負面情緒時,如果你無法駕馭它,就會成為它的俘虜。
回顧你的行為方式
- 【行為】關注自己的行為表現。詢問:
我是否表現出沉默或者暴力應對的方式? - 【感受】確定行為背后的感受。詢問:
是什么情緒導致我做出這種行為的? -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詢問:
產生這種 情緒的想法是什么? - 【見聞】尋找想法背后的事實,詢問:
這種想法的形成有什么依據?
控制想法的技巧
- 關注你的行為和表現
學會留意自己的問題,并且誠實的審視自己的行為。當錯誤的想法迫使你采取沉默或者暴力應對方式時,你應當停下腳步,想想別人是怎樣看待你的行為的。
- 確定行為背后的感受
了解真實感受時可以幫助你更加準確的了解問題出現的經過和原因。
-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 質疑你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拒絕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確的想法,而敢于質疑自己的情緒(情緒是真實的),以及情緒背后的想法(想法可能是對事實諸多判斷中的一種)是否是準確的。 - 不要把想法和事實混為一談
有時候,無法質疑自己的想法是因為,你把它們當成了不可改變的事實。
事實是一成不變的,而觀察者的想法卻是千變萬化的。
- 尋找想法背后的事實
- 通過關注行為把事實和想法區分開來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準來測試想法是否正確:
我所說的事實有沒有可以看到或者聽到的東西做依據?它是不是確實出現過的行為? - 通過關注那些“過激”的措辭來審視自己的想法
留心過激的措辭可以讓我們避免混淆想法和事實。
- 留意三種常見的“小聰明”
受害者想法——“這可不是我的錯”
這種想法會讓我們覺得別人總是做出錯誤或者愚蠢的舉動,結果讓我們成為戴罪羔羊。在大多數關鍵對話中,當你提出受害者想法時,目的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在問題中的責任罷了。大反派想法——“這都是你造成的”
這種想法會讓我們把理智而正常的人變成十惡不赦的壞蛋。把問題歸咎于對方的邪惡目的。然后正義凜然的告訴每一個人,仿佛自己就是救世主一樣。無助者想法——“這事我也沒辦法”
這種想法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無力做出任何積極努力或者表現得有所幫助。對于在對話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認為根本沒有富有建設性的解決方式,以此當做自己不愿意作為的借口。我們也往往會認為,坦誠相告會破壞人際關系,因此還不如保持沉默,得過且過。
我們為什么會有一些錯誤的想法
是因為它們滿足三個重要的目的:
- 它們符合實際情況。
- 它們能讓我們擺脫困境。
- 它們能為我們的言行不一致提供借口。
不管你是否承認,我們很多做法往往是不假思索的,除非遇到必須說明理由的情況,否則我們從來不主張尋找自己行為背后的想法。
我們怎樣才可以消除錯誤的想法
- 改變主觀臆斷
我們需要在自己的描述中添加重要的事實。通過分析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意識到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有多么的偏頗,意識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錯誤,夸大對方錯誤的。
把受害者變為參與者。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對話中把自己描述成無辜的受害者,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這個問題中的責任? - 把大反派變成正常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對話中把別人視為陰險小人,對他們肆意誹謗,你應該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理智而正常的人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 把無助者變為行動者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對話中抱怨無力改變事實,可以通過反思初始目的的方式改變錯誤的想法。你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我的真實目的是什么?希望為自己,為他人,為我們的關系實現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