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樊登讀書會學習《怕死,人類行為驅動力》一書,非常有趣。把一些記憶深刻的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1.如何區分自戀與高度自尊
自戀主要來源于童年缺乏具有自我安全感的防御,所以通過扭曲的自我認知進行自我防御,抵御不安全感。但是自戀者的自我認知極端動蕩,忽高忽低,會隨著外界的一點點變化而產生顛覆的效果。有可能上一秒因為領導隨口一句夸獎而飄飄然。下一秒又因為同事一句不經意的話產生深刻自我懷疑。
而自尊則不同,是穩定的自我認知。自尊的人是相對平和的,安詳的,自信而又謙卑。他們會自嘲,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不因此而郁郁寡歡。
2.生活中很多恐懼都來源于怕死
很多人的焦慮,對缺錢,對失去工作的焦慮,甚至對昆蟲的害怕,都有可能源于怕死。但是面對死亡,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尋找防御機制。這里面作者提到近端抵御,遠端抵御。近端防御就是把對于死亡的恐懼轉嫁到其它事物上,或者沉浸于眼前的歡愉。
遠端防御則包括養生、健身等活動,以積極的心態去克服心中的恐懼。甚至包括
3.比起失敗,人更害怕失去自尊
有很多人,面對極有可能失敗的事情,會甚至故意放棄努力,以自己沒努力來掩護失敗帶來的沮喪。這個情況很常見,比如常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次考試期間我生病了,不然肯定就手到擒來"。或者說,我才不在乎那個誰誰呢,我都看不上。
4.人類的矛盾之處
人類的矛盾之處在于擁有動物的身體,天使的靈魂。雖然要努力克服物欲的引誘,又要努力作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這在一個實驗中有所驗證。同樣一個女生,和不同的男生搭檔實驗時。僅僅因為女生掏東西掉出衛生巾、鏡子或者發卡的不同,就導致男生對其評價很大差異。因為衛生巾讓人聯想到身體,與動物相同的一面,而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極力避免的。
怕死,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記得自己三四歲時,突然發了怔,想到自己死了,被埋在地里,洪水淹過,再無痕跡。于是就有很多人從我的頭頂踩過。所以我就哭得不能自己,嘴里念叨著我不要死,我不想死。老媽聽了半天,不耐煩了,哄了幾句,就打了我幾下。最終我哭著睡著了,也就忘記了那個話題。現在想想,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