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已發表于《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
小思,女,21歲,名牌大學中文系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一直感到非常糾結。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在學校的就業網上完成了職業測評,沒想到測評結果讓她更加迷茫……
為什么測評的結果完全不像自己
小思一走進咨詢室,就給人一種心事重重的感覺。她拿出自己前幾天剛在學校網上做的MBTI性格類型測評報告,問我為什么覺得這個報告的結果完全不像自己。我告訴她,由于環境的影響、對詞匯的誤解、心理壓力以及生活中的危機等種種原因,職業測評的準確率通常只有70%左右,網上測評的準確率就更低了。她覺得測評報告不像自己,這是很正常的。而作為職業咨詢師,我的職責正是通過與來詢者面對面的交流,幫助他們分析和判斷自己真正的性格類型。我問她今天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討自己的性格,她點點頭,高興地同意了。
明確了咨詢目標之后,我首先向小思介紹了MBTI性格類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解釋了性格、性格類型,尤其是偏好的概念。我告訴小思,所謂偏好,可以理解為“最自然、輕松地去做”,是一種天生的傾向性,就象分別用兩只手寫字一樣,都可以寫出來,但慣用的那只手會比另一只寫得更好、更自如。
接下來,我向小思詳細介紹了MBTI的4個維度8種偏好的含義、典型特征及案例,并告訴她只有她本人才是偏好是否恰當的最終判定者。隨后,我請小思自我判斷她在每個維度上的偏好。
在“內向(I)—外向(E)”維度,小思的測評結果是內向型(I),但經過反復交流確認,她最終認定自己其實是外向型(E)。她回憶自己小時候非常外向,愛說愛笑,但初中時發生的一件事對她打擊很大,慢慢地就變得不愛說話了。即使如此,她現在和陌生人說話也感覺非常自如,沒有壓力,她自己內心深處也是喜歡、盼望和人交流的——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外向表現。
在“感覺(S)——直覺(N)”維度,盡管測評報告顯示小思直覺傾向“不太清晰”,但小思很肯定自己是直覺型(N)。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幻想,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從來都對具體的、實際的事情沒有多大興趣,而且直到現在都是同學中公認的點子多、想法多的人。
至于“思考(T)——情感(F)”維度,測評報告顯示小思情感傾向“比較清晰”,她一開始也很肯定地認為自己是情感型(F),說自己比較關注別人的感受。但當我向她詳細解釋了T和F的含義和典型表現,并問她在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她是更傾向關注人的感受還是結果的達成時,她猶豫了。想了好一會兒,她才告訴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她其實更關注的是結果。小時候她說話非常直,有什么說什么,從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后來同樣是因為初中那件事,她開始學著去關注別人的感受,學著在說話前先考慮一下別人的想法,但這個轉變過程非常痛苦。
由于女性中F居多,小思又長得清秀甜美,看上去很溫和的樣子,我有點不太相信她會是冷靜理智的T。我問她必須去批評一個人時,有什么感受和顧慮。她說顧慮肯定有,主要是怕別人聽了不高興。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她肯定會直言不諱——這聽上去確實象T。我又問她表揚別人時,心里是什么感覺。她說該表揚就表揚,她覺得很自然的。我又問她贊揚人的時候多嗎,她想了一下說還真是很少,她好像更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我再次向她解釋了一下T 和F的含義,然后問她到底傾向哪邊。這時,她很肯定地告訴我:她確定自己是T。
在“判斷(J)——感知(P)”維度,小思的測評結果是感知型(P),對此,她表示非常認可,沒有什么疑義。
到此,我明白小思為什么覺得測評報告不像自己了:她的測評類型是敏感、沉靜、理想化、忠誠、堅定的哲學家型(INFP),自評類型卻是熱情開放、足智多謀、自信張揚、雄心勃勃的智多星型(ENTP)。這兩種類型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
我把這些分析告訴小思,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咨詢進行到這里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插曲。小思在了解了自己的性格類型之后,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那您是什么類型的呢?”
老實說,剛聽到這句話時,我心里是有些不快的:作為一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咨詢師,我還是第一次被學生這樣直截了當地當面“質詢”。但小思對此卻毫無察覺,只是好奇地看著我。我看著她明亮的眼睛、“無辜”的表情,不由在心底嘆了口氣,想道:ENTP就是ENTP,再怎么裝,再怎么努力也變不成對人的感受最為敏感、有著“雷達”之稱的INFP!
變,還是不變:這是個問題
為了幫助小思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性格類型,我又分別給她看了INFP和ENTP型人的性格特點描述,請她判斷哪一個更像自己。小思看完后,很肯定地告訴我:她確認自己是ENTP型人。
到此,我也明白了小思為什么一直那么糾結的原因了:她居然是個相當少見的女智多星型(ENTP)!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是典型的照顧者型(ISFJ),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對女性一直都是這樣要求。小思在四個維度上都與傳統格格不入,而父親從小到大對她的管教又非常嚴厲,可想而知她在成長過程中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壓力!為了適應傳統的要求,做一個大家認可的“好女孩”,小思不得不掩藏起自己的銳氣和鋒茫,學著變得沉靜和內斂,學著變得溫順和懂事,從一個ENTP變成了偽INFP,但顯而易見的是,這個轉變是被迫的、痛苦的、無奈的,否則小思也不至于一直這么糾結、這么不快樂了。
我告訴小思現在面臨擇業,她可以有一次選擇做真實自己的機會。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選擇適合自己性格類型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初入職場就“挑戰”自我,硬要用反手來寫字,他很可能在對工作的自信還沒建立起來時,就被一連串的否定和挫敗擊垮,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勇氣和力量面對殘酷的職場競爭。但性格類型并不是讓我們終生畫地為牢、不敢突破,當我們在職場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人脈、資源,尤其是信心和勇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嘗試從事原來不太擅長的領域,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和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和提升——先順應自我再挑戰自我,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般原則。
小思聽了我的分析,想了一下說:她內心深處其實一直很想做適合自己的策劃、創意類工作,可父母堅持讓她考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安安穩穩就行。她很矛盾。我告訴她可以選擇改變,做回真實的自己,也可以繼續現在的狀況,因為這兩條路都不會輕松。
變,還是不變,這對現在的小思來說,確實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最后,我讓小思先別急著做決定,回去以后再好好想想,自己拿主意。
我要做回自己
咨詢結束一天后,小思給我郵箱發來一封名為《兩份取舍,幾分疑惑;百般糾結,諸多諍言,如燈如盞;只言片語,致謝萬分》的郵件,告訴了我她最終的選擇——
朱老師:萬分感謝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咨詢,并且在咨詢中給我這么多專業的意見,讓一直處于困惑中的我豁然了不少。
我一直在迷惑一個真實的自我到底是怎樣的,因為內心里面一直有個聲音,可是這個聲音和其他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是沒有得到很多肯定的,所以我在熟悉的人面前反而變得怯懦,而不敢將真實的自我展露無疑。對性格上的疑惑也一直讓我很掙扎,這個自己出來了,縮在心里的另一個自己卻在猶豫著,徘徊著,就像蹺蹺板的兩端不斷顛來顛去,反反復復。
剛做完咨詢,從辦公室走出來那一刻,就如心中被困頓的一室黑暗被突然點亮,半斗星辰灼燒,心底很堅定的響起一個聲音:我要做回自己。內心是清清朗朗一片,即使在陰天的天氣里。但我很清醒的知道這只是一時的豁然,因為內心的那個蜷縮的自己被肯定了,而我要將它完全慢慢釋放出來,需要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我需要勇氣,需要做承壓的準備,需要面對很多,但是接下來我會更加理性的面對這個自我,更好的做出抉擇。我相信高墻之外會有一抹艷麗,待我翻墻而過。
再次感謝朱老師您在我人生的路口為我點亮的明燈。
看到小思終于勇敢地邁出了“做回自己”的腳步,我心里非常欣慰,因為就我所知,凡是選擇了這條路的人,盡管一路上也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基本上沒有后悔的。在此,我衷心祝福小思能夠早日走出往日的陰霾,做一個自信、快樂、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的“智多星”女孩!
不要用職業測評給學生“貼標簽”
我在高校專職從事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多年,但在職業咨詢中引入MBTI職業性格測評不過數年時間。通過這次對小思的咨詢,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千萬不要用職業測評給學生“貼標簽”!
在職業咨詢和輔導過程中,職業測評是基本依據,但不是惟一依據。國際心理類型協會(APT International)制定的性格測試的使用規范是:
測試后必須由專家講解性格類型理論和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一定要以面對面的方式與被測者進行溝通”,即來詢者做完職業測評后,還必須和專業的咨詢師進一步溝通,對測評結果進行確認或修正,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否則所謂職業測評,只能起到給人“貼標簽”的作用,而不可能有實際的職業輔導效果。
以文章中的小思為例,如果我在測評結束后沒有和她進行后續的深入交流,沒有幫助她發現和確認自己真正的性格類型,而只是根據她的測評結果——INFP哲學家型,就幫助她確定職業目標、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這無疑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很可能會對她未來的職業發展造成誤導。
調查表明,沒有分析師的參與僅使用MBTI測評問卷,結論的誤差率高達30%;而在未經認證的施測者的誤導下,結果更加糟糕。
由此,我也進一步想到: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變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學生對個性化、專業化就業指導的需求日益迫切,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對大學生的指導中引入了職業測評。但就我的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開展的職業測評活動仍然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有老師具備心理測量學的專業知識,或是具備認證MBTI施測師等專業資質。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和專業化的咨詢流程提供職業輔導,在我國高校依然是亟待加強的工作。
附:國際心理類型協會制定的MBTI施測師倫理守則(摘錄)
1、沒有經過被測者個人事先同意,測試結果不能告訴第三者。
2、為被測者提供類型結果時,應該向被測者解釋清楚性格類型相關的知識,及其明確的性格類型。測試結果一定要以面對面的方式與被測者進行溝通,不能使用信件等非面對面的方式。
3、施測者應該給被測者提供機會來明確他們自己的類型結果。
4、施測者對被測者的個體差異應做出積極的解釋,避免負面的說法。
5、描述各性格類型的特征時,應避免使“武斷”的語言,而應使用非判斷性、傾向性的術語,如“偏好”“傾向”“意向”一類的詞。施測者應向被測者明確指出所有的性格類型都有其內在價值,性格沒有好壞對錯之分。
6、應讓被測者明白性格類型只是反映了個體的一種偏好,而不能反映其個人能力、智商水平或是成功的可能性。總之,施測者不能僅憑測試結果就告訴被測者適合什么職業,應參加什么活動,或者人際關系的好壞。
7、被測者是測試結果是否恰當的最終判定者。當被測者不同意報告類型的描述時,施測者應當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最適合他們的類型。
8、在向被測者和團隊提供性格類型理論的信息時,應該讓他們明白類型并不能解釋一切,性格類型僅是人類人性復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想測試自己的MBTI性格類型?請關注微信:zhuruoxia-career,回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