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世界上真有“以后”這個不知為何物的東西存在的話,那我總覺得應該適當地談談。當然,我不是想針對“以后”大費周折地寫百萬字小說,寫百萬字小說的顯然不是我可以干得出來的。我的本事充其量也就只能趁著天黑沒人的時候瞎嘮幾句而已。
如果這世界真有“以后”這個只會哄小孩子的地方存在的話,那我倒是希望它不只是哄小孩子的。的確,哄小孩子的話,一個棒棒糖就可以解決。但是要哄活了大半輩子的人,就必須要用“以后”了。
設想一下,如果真有“以后”存在。而且正好和你設想的以后相符合。那究竟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有人把這種可以在以后實現的設想稱作“未來規劃”,但我不想這么做。我實在不想這么做。
“小朋友,想不想要棒棒糖呀?”
“想!”
“那聽叔叔的話呀。”
“好”
通常的誘拐兒童案件的對話即是如此開頭的。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雖然隨著時代革新,家長給小孩子灌輸的防拐意識很強,但哄騙小孩兒的把戲也是隨之升級。想要用“以后”來哄騙大人也算是難度系數翻倍了。
如果真有“以后”,誰也不希望自己有個悲慘的以后。誰都想給自己的以后存留一絲希望和曙光,你說不是嗎?
簡單說說,我腦海中的“以后”吧。那是一個遠離繁華都市的山間幽谷。每每等到天邊肚白之際,村莊草屋一所破舊的茅草屋里的煙囪里,炊煙順著縷縷清風 飄到不遠處田間小憩的莊稼漢子鼻里,他聞香丟下鋤頭,挽起褲角踏著晨露就跑回了家。剛推開家門,老婆便迎上前來,身后桌上已擺滿了碗筷飯菜。吃罷飯,他起身又樂滋滋地鼓著大肚子奔去田里勞作。
沒錯,這分明是“以前”的景象。但誰又有規定呢?誰又說不可以了?我這又不是“未來規劃”,即使無法實現,在心里面念想總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