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度很流行旅行時逛逛當地菜場的風氣。文藝氣息撲面而來。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照片、極具小清新氣質的視頻,五顏六色的果蔬、竹制的盛具……各式符號,讓文藝旅行更具美好的生活氣息。
n多年前,我爸還是家鄉科協的司機,當年跟著扶貧辦往各個鄉鎮派發上級贈送的書籍。我在一堆農機具科普小冊子當中一眼相中了一套徐靜蕾的越南旅行寫真集。在那個年代算是比較前衛了?即使現在看來略顯“殺馬特”,仍然漸漸將菜市場帶成了“文藝男女旅行十大必備場景之一”。
但其實,你家門口的菜市場,你也這么有情懷地賞玩過嗎?
我跟著父母逛菜市場,也是最近五六年才開始的。此前買菜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從來不是我的關注點。近幾年在家停留的時間逐年縮短,偶爾起個大早的時候,才會跟著爸媽當提菜苦力。也是這幾年,才發現逛菜市場的確很逗。比起碼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蔬果,買賣雙方其實更加吸引人。
——“多錢一斤?/你這多錢?”——
我媽買菜有個特點,愛問。
我懷疑這不是我媽一個人的特點。因為網上經常有段子說,媽媽們報得了一口好菜價,比當年陜西一套六點新聞結束時后面的今日菜價還要精準。我想,這功力應該都是媽媽們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問出來的。沿著菜場的走道,我媽媽能做到像市場菜價監督員一般走一路問一路,還不討嫌。大部分菜農是不會介意媽媽這種買菜風格的。這讓我很驚嘆,賣菜的叔叔阿姨對我媽這種買菜方式已然習慣,甚至于非常豁達。你問,我就答。你再問,我再答。要買就撐袋子拿稱,給你稱斤秤兩就行。很少有嫌棄得不理不睬之說。起初我是非常尷尬的。我認為你要買就買,不買就別問。你這邊走邊問,腿腳都不在人家攤位前多站幾秒,哪里像是認真買菜的,誰愿意搭理你?誰愛搭理你呀?但是我媽很有理,我媽說:“誒!那我要問清楚么!菜都差不多,一眼看過去都知道新不新鮮。我要把價問清楚么。貨比三家,我肯定要找便宜的么。特別是附近人家自己種菜的菜農,那菜又新鮮又便宜,不算攤位成本,人家早早賣完早收攤,我就找這種的么!”
我媽太有理,以至于我竟無語凝噎。
但是我媽這一招在南方,至少在重慶是行不通的。
2016年我在重慶暫居,妹妹也短期停留。我媽和大姨過來玩了一個月,這兩位“移動的廚房”準備在重慶大展身手,為我和妹妹買菜做飯。她們逛完菜場有兩個感悟。
1)南方的菜,真新鮮!菜葉子,真綠!!比家鄉的菜看著好多了!(當然,價也高一截兒)
2)南方菜販,挺驕傲的。問他菜多錢,不理人。多問一句,人家?一你眼,懶懶抬起一根手指,指向攤前的人工寫的小紙板,就算結束對話了。
總結一句,菜好著呢,人不咋活泛。
—— “便宜些、便宜些。行了行了,可以了,五毛錢就對了。 ”——
今天陪媽逛早市,問好了價錢,在茄子攤前挑挑揀揀。聽見咚咚咚響聲,原來一位老阿姨兜了三個小圓茄,茄子沒兜住,全掉出來了。她一邊笑一邊撿,隨后直起腰,掏出五毛錢,遞給賣茄子的大叔。大叔叼著旱煙袋:“誒!還沒稱呢,就給五毛。那三個疙瘩那么大,你五毛錢哪夠?” 原來是阿姨撿了幾顆圓茄,自作主張就準備付帳。阿姨抖著五毛,沖著大叔笑:“便宜些、便宜些。行了行了,可以了,五毛錢就對了。 ” 我頓覺驚訝,這對兒大叔阿姨不像是老熟人,就是普通買主賣主。我們這邊剛說完一塊錢一斤呢,這阿姨就自己估摸著強買了啊?雙方就這么你說一句我言一聲,誰也不惱,誰也不氣。幾個回合之后,大叔敗下陣來,也就隨那位阿姨去了!
誰家買賣是這樣的?!
我問大叔:“你倆認識呀?我們買還稱呢,那個阿姨不用稱,五毛就買三個啊?!”
茄子大叔特別淡定:“賣菜么,弄那么認真干撒?想稱了稱,不稱了看著給。老婆子都想好了,我還能咋?”
直到我媽買完茄子,我還一路碎碎叨叨這場交易。媽聽煩了,扔下一句:“哎呀,這常見得很。人都看得開,不計較這些!”
????
你說這買菜賣菜有啥情趣?還真有。方寸之間自有好玩逗趣的梗,往深入的想,那是人生觀價值觀的事呢!
算了,咱還是不深沉了。
好玩,就是這么好玩。生動,就是這么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