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立天地,循位人間

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個人站立在地面上,四肢舒展,頗具浩然之氣。立,所展現的是人在天地之間找到的精神方位。

“立”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個人在精神上成長的前提。站立的前提是“坐”,而坐,便意味著倚靠外界的因素,無法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坐著就不能算“立”。史鐵生深陷輪椅卻用自己的故事告訴讀者何為生命的厚重,“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哪怕他無法行走,無法直立,可他在精神的世界上走得很遠,也立足得很高。那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無關于他是否是依靠外物支撐而活。相反,世界車水馬龍,自然也有人彎下腰,學著去卑躬屈膝換取片刻的茍延殘喘,雖然沒有坐下,但還能叫“立”嗎?所以,人之所以可以立足于世界上,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來源于生命的輕盈與優雅,不為世俗而低下頭顱。

“立”是一個人縱使困苦挫折,也不會輕言放棄的志氣。中國登山家夏伯渝因為一次攀登珠峰時把睡袋讓給了隊友,雙腿截肢。而后努力了43年,憑借著其自強不息的精神,五次沖擊珠穆朗瑪峰,最后成功登頂,用假肢丈量了夢想。生命給人以痛,人卻報之以歌,以青云之志抒寫青春華章。真正的自立、自強,是從不會向命運裹挾的桀驁,也是平靜面對生活中艱難困苦的大勇。“困于呂布而狼狽于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縱使生活總不能使人如愿,我們也許會被上天所辜負,但不應自怨自艾,選擇全盤接受人間的風雨,方能擁抱人生。

“立”是一個人坦蕩的胸懷,不會為世俗而阻礙,也能在歷史的激蕩中安然相存。北宋的蘇軾一生坎坷如同雨中浮萍,多次被貶卻始終豁達樂觀,他寫下“群居不倚,獨立不懼”,表明自己不隨世俗仰俯的決心,其詩作也成為了千古傳唱的佳句;中國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享年112歲的他見證了四個政局變換的時代,百歲高齡,仍在閑暇之余調侃自己“被上帝忘記了”。對生命的樂觀,對命運的豁達,使得周老在期頤之年笑談滄海桑田,成為語言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立”字下面的橫線,從來都不是一個地點,一個坐標,一個職位,一個恒古不變的平原,而是表示一個人精神的高度。目光所及之地,唯有佇立于高山之巔,方能無懼于世俗的泥淖。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要留下點什么,才能向世界證明自己,曾經所抵達的彼方。于是,我們選擇站在那里,也就成了立,在渺遠的人間,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