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之路》有感

? ? 思考借鑒經驗,通過教育來使自己變得更好。

? ? 歷經7年小學路(學前班+一到六年級),3年初中路,3年高中路,一回首13年的學校生涯就這樣過去了,似乎也沒有留下些什么記憶深刻的東西。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一直平凡的原因,小學初中包括高一高二那會一直想成為老師眼中的那種好學生,每次老師夸獎的時候就特別開心,現在想起來覺得真的很傻很天真。那會總覺得把課本學好了,然后考高分,就夠了,后來的后來,才知道那其實什么都不是,要學的很多很多,知道的太少太少,不懂得多到不知道有多少,掌握的少到連手指頭都能數過來,會的不會的,聽過但不懂的,了解但不理解的,才猛然醒悟,該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知識庫了。

大學之路,我其實一直不明白,大學為什么要讀四年?按照學校的安排我的理解是,公共基礎兩年,專業兩年,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前兩年的是公共基礎,那為何還要分專業,何不利用這兩年進行像書中所述的通才教育,開始專業教育的時候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專業進行專才教育也不失為一種良策。本書提到美國不少綜合性的私立大學本科生不分專業,在《有傷的讀書人》一書中陳平原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大學教育,應該為天才預留空間,現在,大學很少能夠安排學生轉系,學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文理兼通本來是好事,值得提倡,由于喪失轉系自由,文理兼通的種子選手,受到的打擊最大,那些文理兼通的學生,如果志愿報考不當,留下的遺憾就會特別大,不過,最后這句話現在看來就不是那么的傷害大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跨界能力越來越被重視,大學教育目的是培養有識之士,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人的,培養真正的人(易中天說真正的人應該是真實,善良。健康,快樂),不過好像現在的教育大都背離了最初的愿景,吳軍強調通才的博雅教育,萬維剛在《智識分子》一書中也做了解釋,“博雅之學的本意是決策之學,之所以博雅之學訓練的不是什么貴族品味,而是真貴族,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是精英,博雅之學,并不是告訴我們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而是提供一些寓言故事,名人典故,思維套路,你掌握的套路越多,辦事的時候可供選擇的思路就越多。至于遇到什么事應該用哪個套路去解決,沒有任何程序性固定方法,是一種藝術,只能自己選擇”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精英教育?書中強調最多的一句話“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我們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這跟李笑來的觀點是一樣的,書中提到的錢理群先生在《盜火者》中也有所提及他在那個影片里說“所有教育問題都在教育之外”。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個靈魂就是一片天空,守著東方的一個課桌,大地母親悄悄在問我,今天交給你一個孩子,明天你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教育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主?以我學校為例,毫無疑問,以教為主,而且這種教還特別的畸形,吳軍說一所好大學應該是以學為主,這么黑自己的學校好像不太好,不過這是事實,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有所改善。

“幾十年堅持一種辦學理念,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才是最終躋身世界一流的正道”再次強調堅持的重要性。熊培云說“光有一塊金字招牌是遠遠不夠的,成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不免想起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兩句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王煜全說“絕大多數創業企業,絕不是一夜暴富”,也正如吳軍所說,人生是場馬拉松,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般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后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此時,我想到了李笑來老師常說的那句話“相信我,你并不孤獨”。書中吳軍講述了自己和兄弟的大學之路,女兒的教育之路,美國精英對大學的認識,然后反觀我們自己的大學之路和對大學的認識,不禁之間有一種特別不是滋味的感受,哈佛6000名學生,6000門選修課,不僅如此,它還允許學生去麻省理工選本學校沒有的課,我突發奇想的上網搜了一下,我們學校開設了多少門課程,然而不盡人意的是沒有結果,挺失望的。

吳軍對大學的解釋,培養人才(有潛力,有志向,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地方;研究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這讓我想起了我在知乎live上聽王煜全老師的“美國高科技創新企業投資”中他說到那些科研成果都來自于高校,而且是最好的高校。”;是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陳寅恪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書強調“給每一個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正是此用意嗎;年輕人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家。不可否認,是這樣的。

我對自己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任何一個知識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會形成自己的哲學,自己的信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