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軍博士,硅谷投資人,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計算機科學家。
《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為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圖書,全書分上下兩冊。講述美國著名大學招生細節,解析部分潛規則的歷史成因和申請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對策。以作者和女兒親自走訪過的英美數家著名大學為樣本,對比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差異后,助你正確理解大學教育,申請到適合自己的大學。
序一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在吳軍看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首先,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并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我們所需要的大學不僅能夠提供給學生各種知識,培養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鼓勵他們不盲從權威,對任何事情都能夠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學會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前言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把這本書取名為《大學之路》,其實包含了三層含義。首先是指我自己(和我的兄弟)以及我的孩子前后兩代人選擇的大學之路;其次是指根據個人的體會和了解的眾多過來人的經驗,學生們在大學里的路應該怎么走。第三層含義是指美國一些大學(主要是名牌私立大學)在過去幾百年里走過的歷程—透過它買不進可以看到美國的教育精英們對大學教育的認識,也可以看到今天這些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和方法。
當你們大學畢業后,你們的同伴大部分就不會再堅持學習了,只要那時候你們還在不斷地完善自己,你們就能趕上并超過別人。
第一章大學的概念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很多家庭節衣縮食供孩子到海外讀書,發現畢業后不僅在國外找不到工作,回到國內也找不到好工作。
要想最大程度地受益于美國名牌大學的教育,并且有助于一生的上升和發展,就需要了解這些大學的辦學理念。這些理念,不是我們常常看到的那些數字——學生的平均成績、科研經費的數量、院士的人數或者發表的論文數。要講清楚大學的概念,我們不妨從大學的發展歷史看起。
第一節大學的歷史
1 古代大學的雛形
在幾千年來的教育史中,一所大學能否傳授這些大行之道,一個學生能否學到它們,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孔子和畢達哥斯拉時時期,東西方在高等教育上的理念并沒有大的區別,傳道的重要性要高于授業和解惑。
在古希臘和中國的先秦,學生求學主要是獲取只是,沒有現在這么強的功利心,那時沒有文憑,也沒有學位。從這些“大學”出來,并不能保證有鐵飯碗。因此,求學和謀生是分開的。
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的馬其頓(位于希臘北方)占領了埃及,并且在亞歷山大建立了亞歷山大圖書館,這不僅僅是一個藏書之所,而且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與雅典學院所不同的是,在亞歷山大圖書館里,不僅有了學術大師,而且有了便于學習和研究的良好的硬件條件,同時有了充足的經費,在我看來這是一流大學必備的三個關鍵要素。
當時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愿陛下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并在長安興辦了太學。
無論是進入中國太學,還是進入西方亞歷山大圖書館學習的,大多是貴族和富家子弟,因此在經濟不夠發達的年代,高等教育實際上是為有錢人服務,并且成為他們的子弟進一步維持現有社會地位的手段。
由于科舉選士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和平時期下層人士進入上層社會的唯一通道,因此,中國的教育和考試開始緊密結合,然后又和社會地位、做官以及鐵飯碗聯系起來了。
今天,亞洲國家依然將考試、升學、獲得社會地位強耦合地聯系起來。如果一個成績好的人不能升學,或者名牌大學畢業的人不能有好工作(比如去當小販賣豬肉),整個社會都會嘩然。教育越來越傾向于求術,而不是求道。
2 近代大學的誕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學University一詞,起源于過去的拉丁語Universities,意思是有一種包括老師和學生在內的團體,它收到由領主認可的契約的保護,這個團體的管理(比如招收學生的條件、聘用老師的條件、學生完成學業的認可)是獨立于所在地治轄權的。它并非簡簡單單是一個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學校。
如今,當一所大學想努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時,是否有充分的管理自由和學術自由至關重要。
第二節精英教育
1 高等教育的目的
大約在1170年,在這些早期教會學校的基礎上,巴黎大學正式成立。當時的巴黎大學有點像一個由教授和學生組成的行會,獨立管理,教授向學生傳授藝術、醫學、法律和神學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到了1167年,英法關系開始惡化,巴黎開始驅趕英國人,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代,針鋒相對地下令禁止英國學生到巴黎上學,于是這些學者和學生到跑到倫敦郊外的一個小城牛津繼續辦學,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牛津大學。
不知道什么原因,牛津大學的年輕學生愛打架,結果和當地人產生了沖突,1209年,大學被解散了。一些教授和學生還想繼續教書和求學,只好再找地方繼續辦學。于是他們就在倫敦郊區的另一頭找到當時還很荒涼的徒弟,居住下來繼續辦學,這就是今天的劍橋大學。
美國最早的幾所大學,比如哈佛、耶魯和普雷斯頓(當時成為王子學院prince college),都有著教會學校的性質。這些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生和教授都住在一起。還具備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堅持精英教育,而且學生除了教士之外,就是那些真正想學習的人。而中國的大學在起步的時候,官辦的味道就已經很濃,并不具備上述特點。
中世紀大學教育的內容包括神學以及今天所說的各種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當時統稱為哲學或者文理),但是不管學的是什么,都不可能馬上把所學變成謀生的手段,也不可能立刻提高社會地位,因此那時的學生,沒有太強的功利心。
作為社會的精英,當時的大學生們不僅需要有學問,有教養,而且需要了解社會,了解歷史,并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同時他們需要具備管理社會和應付各種復雜情況的本領。
更進一步的講,學生們要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知識來改變社會。用紐曼的話講就是“我所關心的問題,不僅是永恒的真理,而且是實踐和實用。”
大學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得良知。“良知”這個詞從此與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關聯在一起。社會責任感讓他們不斷地為建造一個公平、文明和進步的社會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換取一個更加平等和諧的社會。
2 大學里研究的興起
早起,大學以傳道授業為主,研究是第二位的。但是到了近代,世界進入了科學和技術爆炸式進步的時期,大學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繼續進行經驗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同時,開始出現了專才教育,這一時期大學發展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工科的出現,它和工業革命是息息相關的。后來成立的大學做事會更加務實,甚至一個工科大學發展的好壞,常常取決于它們有多么務實。
第三節最好的大學
從一個大學管理者眼里看到的好大學,和讓一個學生最受益的大學,可能完全是兩回事。家長和學生選擇大學,與其看排名,不如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幾個角度綜合地“感受”那些大學。
一所大學教學質量的好壞不能只看排名。從管理者和學生的角度看,我認為高質量的教學需要具備這樣幾個因素:教授(和助教)的水平以及他們對教學的投入程度、學校的教學條件以及學生可選擇的課程數量。
教授的專業水平不高,課則一定教不好,好的教授首先要花精力在教學上,而不是把時間都放在科研甚至辦公室上,常常讓助教去對付課程。對于大部分大學來講,學生不可能有什么問題都跑去問教授,因此給學生答疑、帶實驗和講習題課的助教水平高低,也江直接影響教授效果。
其次是教學條件。好的大學,整體教室環境,包括實驗條件、教學輔助設施都很好。如果沒有很好的硬件條件,教學質量也很難保障。
最后,教學質量好的大學一定要有足夠豐富和新穎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成功的大學經歷應該是這樣的:當一個學生從某一所知名大學畢業后,他不需要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掛在嘴邊;當一個學生從一所二三流畢業后,哪所學校今后會因為曾經出了這樣一個學生而自豪。這樣的大學經歷就堪稱完美了。
第二章兩類大學,兩種高等教育
第一節紐曼式大學
紐曼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書中最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兩個方面。首先,是對當時(今天依然)代表英國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牛津大學幾百年來辦學精髓的總結。具體來講,就是強調在大學里,學生們除了學習知識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彼此成為朋友,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缺乏了這些,大學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的人,而不是發文憑。其次,紐曼針對當時大學教育開始出現的功利現象,提出了大學是傳播大行之道而非雕蟲小技的地方,并且把這一點作為對大學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洪堡體系
洪堡提出了“研究教學合一”的辦學精神,并且在由他所創立的柏林洪堡大學(最初叫做腓特烈·威廉大學)時間這一辦學思想。在這所大學里,教學和研究同步進行。雖然洪堡也強調“知識的綜合”,并且在柏林洪堡大學同時設立了法學、醫學、神學和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四個專業,但是在最后學生實際上會集中到一個專業,因為在洪堡的體制中,學生畢業時必須對一個專業有比較精深的了解,這和紐曼的理念完全不同。
英美大學的差異:在學生生活上,美國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更接近寫,而很多中國人未必能適應劍橋和牛津的學院制,融入其中并非易事。在教學上,雖然英國采用短學期和自學(實驗)假期相結合的血脂,看似和中國很大差別,但是它們考查學生的方式卻與中國大學頗為相似,即成績基本上由期末考試決定。而在美國大學,學生成績則基本上要靠平時努力,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并不高。
特別說明:大學之路有上下兩冊,我只是做了上冊的其中一部分的筆記,第三章是吳軍老師的個人經歷還有其它章節是介紹每個大學之間的詳細情況,有興趣可以針對性的閱讀,在這里就沒有做出筆記了。
///讀書心得:
整本書通讀完之后,對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制度,英美名校之間的教學理念的差異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這些大學當中對比于國內的大學差異究竟是有多么不一樣。
在文中紐曼的演講內容,讓我深刻的意識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段話放在大學當中也是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由于人都是社交動物,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當中很容易的被動潛移默化的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導致我們在行為和行動上面有所差異。也讓我想起在TED當中研究的和聰明人一起工作,大概也就是這么一個意思吧。
書中所講述的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我覺得就是在我們生活當中的一種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在《優秀的綿羊》這本書當中提到過也是關于名校的教育問題,說是缺少了博雅教育,因為由于過于專業而讓大量的學生培養出來的僅僅是高收入人才,而也促成了大量的學生涌入某些特定領域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