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你真的可以嗎?你真的是一個理智的戶外“山友”嗎?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不要走這條線。
今年五一期間,多名驢友鰲太穿越被困的事件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目前2人遇難,1人仍在搜救中,由于搜救區域是高海拔無人區,且路線長,氣候多變,所以搜救難度很大。
鰲太,即縱貫秦嶺鰲山與太白山之間的一條主脈線路。這條直線距離約32公里,實際穿越約80公里的路,隔開了中國的南北,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譽為“行走在中華龍脊”上的探險。
俯瞰秦嶺,鰲山與太白山在關中平原的南部筑成一堵“白色的高墻”。
那么,為何困難重重的鰲太線路沒有讓山友們望而卻步?穿越鰲太到底有什么難點?有哪些山難事故值得反思與警醒?請看下文。
《這條奪走了最多生命的路,沒有激流斷崖,也不需要翻達坂》
鰲太的名聲一半來自戶外地位,一半來自頻發的山難。(
鰲太,一條從鰲山至太白山距離約80公里的線路,被很多山友稱為“龍脊之路”。據統計,截至2013年,行走鰲太時的失蹤山友就已超過30人(信息來源: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路線概況
鰲太,翻越秦嶺上鰲山與太白山的穿越路線,盡管最高處拔仙臺海拔僅3767米,但卻需要在5-7天內翻越10余座高山,包括鰲山頂點導航架(海拔3475米)、梁一、二、三峰以及太白梁頂(海拔2523米)等。
鰲山最高點導航架。
這條線路,看似都在山地行走,海拔也不算特別高,也有路標,但實際暗藏玄機。2010年6月,就連當地一位藥農也在上山采藥時,遭遇失溫而凍死。
具體來說,穿越鰲太有以下幾處難點:
惡劣氣候——位于秦嶺上的鰲太,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兩方氣候在此交匯、碰撞,造就了其較一般高山地區更多變復雜的氣候:“一天四季”是常事,即使在盛夏,山上也可能飄起雪花,若是寒冬最低溫度或長期低于-10℃。
濃霧總是如影隨形
雨雪、低溫并不是最糟糕的,最令人恐懼的是大風與濃霧:
鰲太,最煩的不是那場雨或者雪,最煩的是那9級大風以及隨時出現的大霧。只要是多云以上的天氣,濃霧便會相當頻繁。
不單單是雨雪會讓人渾身濕透,過熱或者潮濕的大霧,都會讓人像掉水里了一樣。而隨之而來的大風,太容易讓人失溫了。
特殊地形——穿越鰲太,從拔仙臺往西走,會經過一些地勢平坦,視野廣闊的路段,例如東塬、西塬、跑馬梁等,它們在山腳看起來非常像山,實際卻不是。
塬,是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它的特征是呈臺狀,四邊陡,頂上平
當你走上去,盡管上面鋪展著大大小小的巨石,但因其太過寬廣,一旦遇到陰天有霧等視線差的環境,極容易走著走著就找不到方向,
尤其是在霧中,你會在塬上轉圈兒而不自知,到處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當你走到塬邊的時候,你無法確定該向哪個方向前進……
此外,位于山坳處,連接鰲山與太白山的2800營地,也有不少山友在此遇到過瞬間迷失找不到北的情況:
2800營地。
天剛黑,在小松林扎好帳篷后,我與同伴一起去取水。明明去時幾分鐘的路程,回來竟然找不到原路了。
回程走了十幾分鐘,登上了一個小坡便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營地在哪。
四周望,才看到出發前掛在營地附近樹枝上的一盞非常亮的紐扣燈,好象在一兩百米的遠方,但現在看起來還以為是星星。向著燈光走,又上了個小小的坎,才發現營地就在眼前。
其實好近,就二十米
高強度無人區——鰲太全程幾乎都處于無人區,無補給,夏季就連水源處都很難找到。
沿路就是與巨石的對抗
穿越強度非常大,可拆分為40%的刃脊橫切、30%的巨石區與30%的跑馬梁,其中最要命的九層石海,對體力要求非常高:
開始認為是攀登石頭組成的陡坡,可當攀到一個山頂時,發現前面還有一個比剛剛爬過還要高、石頭更難走、攀爬起來更費勁的山頂在等著。
每走一步,都必須從一個石頭跳到另一個石頭上。有些根本沒路,只能靠著軌跡的大方向,尋找適合出腳的石頭小心翼翼向上邁出一步,完全不能大意和放松,因為不知哪塊石頭踩不好就會摔倒、碰傷,真叫人萬分崩潰。
山難回顧
自2008年6月,山友“老邊”在徒步鰲太時意外失蹤于海拔2881米的跑馬梁中部后,此條路線上的山難事故就從未停止,許多山友更將其稱為“死亡之路”
注:以下梳理未列入單純徒步太白山發生的山難。
2008年6月25日,山友“老邊”、“金錢豹”等三人從太白縣塘口開始穿越鰲太。29日,一行人來到東塬附近,“老邊”接到家中電話有要事需提前返回,便放下3人共用的一頂帳篷后,往老廟子方向獨自下撤。
7月2日,當金錢豹與另一山友出山后,打“老邊”電話時,已處于關機,去其家得知人還未回,旋即去往厚畛子保護站求救。
隨后,由40人左右組成的救援隊沿都督門-老廟子-東塬一線/黃柏源核桃坪-太白河-東塬一線尋找,只在東塬口發現“老邊”留下的雨衣及組合工具刀,但未發現其蹤影。
據山友“東君”介紹,“老邊”走失前,包里攜帶了約六七天的食物量、睡袋、雨披、兩個打火機、一個鍋,但無帳篷。另外,34歲的“老邊”身體素質極佳,生存經驗豐富。
最終,多方搜救無果,“老邊”再也沒有回來。后來,為了紀念他,其親友在東塬山頂建了一座衣冠冢,現成為徒步的一處路標。
2010年1月2日,西安一戶外運動俱樂部組織穿越鰲太,其中一名近50歲,名叫“大楊”的山友在鰲山導航架停留,脫隊失蹤,至今杳無音信。
2010年6月,兩名當地藥農在萬仙陣附近采藥時,遭遇暴風雨及大霧,兩人在茫茫石海中走了五天五夜,一人體力不支,失溫被凍死。另一人奄奄一息躺在雷公廟的石縫中,后被路過的兩名河南三門峽山友救活,送至大爺海接待站。
2011年4月18日,陜西鰲太牧野戶外運動俱樂部領隊“牧野”帶領三名信陽戶外愛好者,加上一名向導徐兵與一名背工從塘口上山,計劃用7天時間穿越鰲太線路。
19日,隊伍穿過藥王廟行至麥秸嶺時,“牧野”因感冒導致肺水腫,后下撤至藥王廟一塊低洼處扎營。晚間,山區開始突降暴雪。
20日,暴風雪越來越大,“牧野”的狀況越來越差。最終,年僅32歲的他在營地永遠閉上了眼睛。
2013年6月9日,56歲的西安山友張先生,與一群伙伴結伴穿越鰲太。行動中,其與兩名山友同大部隊走散,不久張某又與同伴分開,獨自行走后失蹤。
一個人行走在九重天(九層石海)上,精神極容易崩潰。
6月16日,張某遺體在海拔3500米的九重天被發現(信息來源:寶雞日報)。
與張某同一天進山的湖北女山友施曼,在網上與8名山友結伴穿越鰲太。當晚,隊伍選擇在海拔2900處扎營。
次日,體力不支又沒有GPS定位設施的施曼,被隊友規勸與一鄭姓河南山友原路返回。下撤途中,她遇到了一名年齡較大的山友,隨即放棄撤退,繼續同行前進。但無奈,體力不支的她,……
除了以上令人痛惜的遇難,還有若干在鰲太遭遇事故后,成功自救或獲救的案例:
2009年1月3日,西安13名戶外活動者在山友“秦嶺名蛇”的帶領下穿越鰲太,其中一名叫“大白鯊”的山友在行至3400米的大梁石廟時走失,后“秦嶺名蛇”帶領多名山友進行救援。1月7日,“大白鯊”自行走出了山。
2010年7月23日,遼寧山友“順溜”和同伴郝開進行鰲太穿越時遭遇強暴雨,迷困太白梁,太白縣政府組織救援突擊隊,兩人成功獲救。
2011年1月29日,西安市某醫院職工“踏雪”,獨自一人穿越鰲太,因突遭惡劣氣候“失蹤”22天,直至2月19日才從太白山走出。
2012年9月7日,來自北京的11名山友從塘口登山處出發,計劃用一周時間完成鰲太穿越,中途山友“果果”走失,獨自扎營五天后,遇到后續一支戶外隊,幸運獲救(信息來源:bbs.lvye.cn上流浪的拜倫的《鰲太穿越路線》)。
2013年5月20日,沈陽山友耿海龍和上海山友馬圣驤跟隨俱樂部參加鰲太穿越。出發23公里后,兩人感覺山路陡峭,決定脫離隊伍原路返回。
返程中,兩人又不甘心穿越就此結束,于是決定換一條路下山,導致迷路。最后,曙光救援隊在其失蹤七天后,在紅水河附近的一條河道旁找到他們。
2016年4月1-5日,以“土撥鼠”為領隊的六名山友,計劃利用五天時間穿越鰲太。3日,隊伍在水窩子營地發出求救信號。隨后,多方協助下于5日晚19時30分全員安全下撤。
山難啟示
細數以上發生在鰲太的部分山難,每一起都牽動著無數山友的心。他們的離開,絕不僅僅是一串令人唏噓的數字,而是向后來者發出的聲聲警示。
不聽勸阻獨自活動
馬虎準備冒然進山
枉顧身體發出警告
不聽勸阻獨自活動——在已發生的山難中,“老邊”、施曼、“我行我素”等的遺憾離開,皆因獨自活動導致。其中,后兩者均在途中遇到過提示或勸說不要單獨行動,卻未引起重視。
2013年8月27日,與“我行我素”一同扎營在2800營地松樹林的另一隊穿越鰲太線山友“三門峽三石”回憶了當時的整個狀況:
27日一早,雨依然在下,我拉開帳篷看到當時霧很大,并且下著雨水,風吹在松樹林里,發出令人壓抑的聲音。
8點多,一個三門峽的山友和湖南山友走下來,問水源所在地。因水源距離我們不足200米,且附近有明顯標志物(一堆氣罐垃圾),且此時領隊衣物全部濕透無法帶領,便給他們說明了水源方向。下去不多時,經驗豐富的湖南山友發現有迷路危險,強烈要求兩人一同返回。9點多,又有兩名三門峽山友下去取水。
9點半,讓我最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先前兩次去取水的人都是走過我們帳篷時主動與領隊打招呼,“我行我素”走過來時卻是正在睡覺的領隊先說話。
兩人寥寥幾句的對話,竟成了生死之別,
你干啥?
我下去看看。
不能一個人去。
沒事沒事。
同樣,在施曼掉隊后,也曾遇到過其他山友勸阻,但未果。
11日,從藥王廟去蕎麥梁的路上遇見她(施曼),晚上18:30左右我們準備在蕎麥梁前扎營。但小姑娘太要強,非要一個人趕到水窩子,沒能留住她。天黑后,看到她的頭燈在蕎麥梁上閃過,我們一直在喊都沒回應(山友“山歌”提供)。
馬虎準備冒然進山——2015年圣誕節進入鰲太失蹤的兩名山友,出發前發表的朋友圈內容,便已為這趟出行埋下了定時炸彈。
25日10時,這名來自山西的24歲大學生在微信“格蕾絲的家人”中發出了進行鰲太穿越前的最后一個消息:
當日晚上,同行山友“行客”發表了一封朋友圈,
也許是之前想的太簡單了,在幾乎沒有帶任何裝備的情況下,150公里,5—7天時間,全程海拔3000米以上,全程都是雪山,溫度零下20—30度,而且之前所有的路標都被大雪覆蓋。
當真正臨近的時候,才知道困難是如此之大,現在只能傾其所有能力和憑借自己僅存的那點運氣完成在那些外人看起來微不足道而自己卻視為夢想的一次徒步穿越。行客——加油
戶外這條路,如果真的想安全地一直走下去,不逞強,不虛榮,不攀比,對自然保持敬畏。多學習系統的戶外知識,各方面裝備好自己。光有體力和意志力,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