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失眠
作業:(1)學會對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關內容;(2)咨詢師通過類比的方式力爭將“每個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這一事實或理念強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制定了中國成年人失眠的診斷標準:①失眠表現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②睡眠質量睡眠質量下降,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2次、早醒、睡眠質量下降;③總睡眠時間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小時。
在上述癥狀基礎上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睡眠相關的日間功能損害包括:①疲勞或全身不適;②注意力、注意維持能力或記憶力減退;③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緒波動或易激惹;⑤日間思睡;⑥興趣、精力減退;⑦工作或駕駛過程中錯誤傾向增加;⑧緊張、頭痛、頭暈,或與睡眠缺失有關的其他軀體癥狀;⑨對睡眠過度關注。
睡眠障礙:最常見的是入睡困難、輾轉難眠,以致心情煩躁,更難人睡。其次是訴述多夢、易驚醒,或感到睡眠很淺,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還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嗜睡,上床睡覺又覺腦子興奮,難以成眠,表現為睡眠節律的紊亂。有的患者雖已酣然入睡,鼾聲大作,但醒后堅決否認已經睡了,缺乏真實的睡眠感。這類患者為失眠而擔心、苦惱,往往超過了睡眠障礙本身帶來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對睡眠的焦慮心境。
難于入睡、訴苦多夢和睡醒后不解乏,使病人對睡眠的時間估計偏少。病人估計的睡眠時間和實際睡眠時間之差,可以叫做回顧性失眠。有些病人訴述整夜不眠,而他們的配偶卻聽見病人打鼾,這叫做睡眠感喪失。
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因素有:①對失眠過分擔心和重視。②對做夢有誤解,以為做夢等于沒有睡,甚至比不睡更壞,其實,做夢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現象。③躺下入睡前思緒萬千、煩躁不安,愈著急愈無法入睡,并且不良情緒使病人對臥床后入睡前這段時間估計過長。④把白天的各種不適感和不快情緒歸咎于失眠。有一位病人說“我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失眠,只要把我的失眠治好了,就什么事也沒有了。”醫生和病人談起生活中長期存在的各種煩惱問題,病人說:“這些我現在都根本不去想它了。”顯然,為失眠而煩惱實際上起了回避現實的作用,也可以說對失眠的煩惱代替了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神經衰弱的失眠,與其說是夜間睡眠太少,毋寧說是睡眠和醒覺的節律紊亂,病人白天發困或打瞌睡,夜間卻興奮不眠。開會聽報告或看書時很容易打盹,干脆上床去“正式”睡覺吧.卻一點睡意也沒有了。有些病人白天常臥床或靠在沙發上養神,這很像有些孩子一天到晚零食不斷,而三頓飯卻不好好吃。
資料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成年人每晚睡眠10小時以上的人,有80%可短命。3、國外統計,睡眠時間越長,越容易得癌癥。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者與睡78小時的相比,癌癥死亡率男性要高出60%,女性要高出76%。人應該睡多長時間最合適由于年齡、體質諸方面的差異,人們各自的最低睡眠需要(MSR)是不同的。
認知行為治療失眠患者常對失眠本身感到恐懼,過分關注失眠的不良后果,常在臨近睡眠時感到緊張、擔心睡不好,這些負性情緒使睡眠進一步惡化,失眠的加重又反過來影響患者的情緒,兩者形成惡性循環。認知治療的目的就是改變患者對失眠的認知偏差,改變患者對于睡眠問題的非理性信念和態度。認知療法常與刺激控制療法和睡眠限制療法聯合使用,組成失眠的CBT-I。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內容:①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②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于失眠;③保持自然入睡,避免過度主觀的入睡意圖(強行要求自己入睡);④不要過分關注睡眠;⑤不要因為1晚沒睡好就產生挫敗感;⑥培養對失眠影響的耐受性。CBT-I通常是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的綜合,同時還可以疊加松弛療法以及輔以睡眠衛生教育。CBT-I是失眠心理行為治療的核心(I級推薦)
中年男子“失眠”8年苦不堪言 睡眠專家稱:這是“睡眠愉快感喪失”
自覺失眠但睡眠監測正常
38歲的汪先生是黃石一家國企的財務主管,一個月前,失眠近8年的他找到了張昌勇。
“腦子里也沒有想什么,就是整夜整夜睡不著。”汪先生一臉痛苦地說,因為晚上睡不好,白天干什么都提不起勁兒,脾氣變得暴躁,工作上也頻頻出錯。這些年為了治失眠吃過中藥,扎過針灸,還吃過安眠藥,收效甚微。
張昌勇建議他在醫院住一晚,做個睡眠監測。第二天一早起來,汪先生又是一臉無奈:“昨晚又徹夜未眠。”但是監測結果卻顯示:睡眠時間達到了8小時,睡眠結構也很完整,不僅有深睡眠、淺睡眠,還有間歇性打鼾。看到睡眠監測結果,汪先生堅持認為是監測儀器出了問題測錯了。
5天后,汪先生在妻子陪同下完成第二次睡眠監測。汪先生醒來后依然表情痛苦,但這一次監測結果與第一次“一樣好”。
“這就是典型的主觀性失眠。自己覺得自己失眠了,但實際上睡得很香。”張昌勇借機支開妻子,與汪先生深入交談得知,孩子出生后妻子在家全職,對汪先生的期待很高。每天妻子三句話不離升職和賺錢,讓他感覺壓力很大,時不時就會和妻子發生爭吵,兩人關系越來越緊張。
“工作和家庭的壓力是導致汪先生主觀性失眠的主因。”他分析,雙重壓力下汪先生過度焦慮,導致他喪失了睡眠的愉快感。和妻子一起接受了幾次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后,汪先生的睡眠感受明顯改善。
精神壓力大會引起“假失眠”
“像汪先生這樣假失眠的人,門診經常碰到。”張昌勇告訴記者,在他們醫院接受睡眠監測的人群中,主觀性失眠約占兩成左右。
在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內科王濤教授接診的睡眠監測人群中,“睡眠感缺乏”的病人約占10%。他指出,這些人因為自己“失眠”的苦惱不被家人認同,脾氣會變得暴躁抑郁,時間長了會引起真失眠。
“這類人其實睡眠感知出現了偏差。”張昌勇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人對水溫有一定耐受力,如果是一盆開水,很多人手都伸不進去,但是糖尿病患者根本不會覺得燙,那是因為神經感覺末梢受損了。同理,睡眠感知沒了,也不知道自己進入了睡眠。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覺,和心理障礙脫不了關系。”張昌勇說,門診觀察發現,“假失眠”的人有幾個共同特點:工作壓力大、家庭變故多、生活經歷豐富、性格內向要強。在中年人中更為多見,相當一部分人有隱匿性抑郁癥。由于睡眠主觀感受上的偏差,只能通過多導睡眠監測來判斷真假失眠。
張昌勇說,對于“假失眠”沒有必要用助眠藥物,關鍵是要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確實睡著了。比如把鼾聲用手機錄下來,第二天放給他們聽;趁他們睡著后,用口紅在他臉上手上畫畫,趁他第二天早晨抱怨沒睡好時,讓他去照鏡子等,這些心理暗示的小手段對純屬心因作祟的病人有效。幫他們找到“失眠”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情緒改善后很多人都會不藥而愈。
整夜多夢其實是個錯覺
“假失眠”的人中,經常會有人說自己整夜做夢,腦子一晚上都沒停,認為自己沒睡好。“這是個誤解。”張昌勇說,正常的睡眠由快速動眼期及非快速動眼期組成,一晚上會交替四五次。在淺睡眠的快動眼睡眠期,人都會做夢。越接近天亮,快速動眼期時間越長,這時候人容易醒來,才會記住自己的夢。有些人被多夢困擾,其實只是這些人容易在快速動眼期中醒來,并非是沒有睡好。
張昌勇透露,有人睡覺一直覺得處于迷迷糊糊的夢幻狀態,這很可能是睡眠深度不夠,多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睡眠節律紊亂所致。比如晚飯吃得過飽、睡覺前消夜、喝酒等,只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即可,必要時可以做做物理治療。
不能排除的是,夢背后也可能有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心理障礙、身體疾病。“這一般都跟噩夢有關。”張昌勇曾經遇見一個患者,半夜突然夢見有人用力敲了一下頭,驚醒后覺得腦袋還疼,家人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腦出血!幸虧送醫及時。他提醒說,如果在夢中被什么人攻擊了,或者受了很大的傷害,驚醒后患處真的感覺疼痛,那最好不要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