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他有三點非常有名:1.有名的哲學家 ? 2.厭惡一切女人 ?3.罵黑格爾。
昨天看了《人生與智慧》,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選自于他晚年的《附錄與補遺》。據(jù)譯者介紹,叔本華的思想理論早在他寫第一本書的時候就形成了,后來的書不過是補充和深化。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如何度過幸福的一生。
也許是叔本華所處時代的人都太注重外界帶來的東西,而不夠注重自己的意欲,常常因為別人而影響自己的幸福感。叔本華在書中就尤其強調(diào)幸福只是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所有外界帶來的東西都不能影響你的本質(zhì),即也不應該影響到你和你的幸福。比如名譽這個東西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不能給自己帶來絲毫真實的改變,但是大家還是看重名譽、甚至被名譽所累。類似的還有身份地位,他人眼中的你。叔本華似乎很不屑于這些東西。
他有很多頗為傲世的觀點: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過一種舒適的家庭生活;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nèi)淌軇e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除了少數(shù)能從聲色犬馬和棋牌游戲中思考出真諦的人而言,這些都是尋常人希望擺脫無聊的手段。而通過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尋常人一旦失去這一切,就會感到無比的無聊。
我在看過了一些社會心理學的書之后,再看的這本書,對很多觀點不能接受。社會心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影響,社會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意識不到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叔本華卻頗有種必須拒絕被外界影響的意思,有些矯枉過正了。我認同有時候我們會太過于注重別人的看法,這會影響自己的幸福感。但是,很多時候,與外界產(chǎn)生聯(lián)系是很多快樂、力量和幸福感的來源。而且,如果本身不能完全不在意外界,卻強求自己一丁點不被別人影響,難道不會影響自己的幸福感么?
沉溺于追求世俗眼中的成功的人,一直得不到自己要的快樂,當他有一天看到這本書,或許會恍然大悟,明白了幸福不是要去追求身外之物,然后把這本書奉為至寶。
叔本華所處的時代,德國上流社會虛榮成風,或許這是他產(chǎn)生這種觀點的背景。
這是給那些略極端者的猛藥,對好多人卻不適用。
我認為最好的狀態(tài)是,自己要明白自己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在追求一些身外之物,知道得不到這些東西時不應該影響自己的幸福感。但是當不可避免由于外界而使自己難過時,也能夠接受這樣的自己,因為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被外界影響。比如接受自己會羨慕甚至嫉妒別人,這是正常人都會產(chǎn)生的想法;接受自己想要掙很多錢獲得很高的地位,并接受這是自己很重要的快樂來源,因為社會認同感本身就是可以增加自我力量的。
不知道叔本華若沒有繼承了大量遺產(chǎn)、若不是出生富商家庭,而是一個艱辛地自己掙錢才能吃飽飯的人,還會不會這樣鄙視金錢帶給人的快樂;若他不是有一個易怒憂郁的父親和自私冷酷的母親,如果他享受過快樂的家庭生活,他還會說“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過一種舒適的家庭生活"么?
據(jù)說,叔本華的思想一直沒有被哲學界接受,直到他人生最后的十年。當他的著作引起轟動被公眾夸獎時,他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的沾沾自喜(他其實一直都是個孩子,太缺愛的孩子)。
他是多么的矛盾!真是太勉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