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對門外漢來說,這是一個不簡單,不輕松,但通過自律和付出,一定應付得來的考試。
目錄
- 初心
- 備考
- 考試
- 結語
1/22/2018:
今天早上(美西時間)收到了成績。7科超過/接近90%,2科(道德和經濟)在60%左右。而復習時正好是道德和經濟沒有花多少時間,這也是投入和回報成正比吧?,F在我算是一個valid datapoint了??偨Y就是,門外漢如果方法得當,集中復習兩周,也能通過。祝大家考試順利。
12/12/2017:
首先要說的是,截止到目前(12/12/2017)為止,因為成績還未放出,我的這些“經驗”甚至不能作為一個考試者的Datapoint,不過或許能幫助同我一樣完全沒有金融背景的人,建設性地備考。內容和言辭有不當之處請海涵。另外,如果之后我忘記了更新或者沒有刪掉這篇文章,那想必是如預期般地考過了,屆時大概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是有那么一些參考價值了 : P
初心
老實說,一直以來,我的經歷都是跟金融行業八竿子打不著的——從學電子,學計算機,而今在硅谷工作,成年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時間里,除開調電路和矢量網絡分析儀的部分,十之八九也是與敲代碼相伴。
那么為什么這次參加了這場考試呢?初心大概只是想在工作之外找找刺激——與工作的deadline不同的刺激。單就工作而言,整天在幾個從底層到user level都涵蓋的項目之中輪轉,其實并不會覺得無聊。然而在此之外,總是覺得少了些什么。某種程度上我一直覺得軟件工程師這個職業有一些不接地氣,尤其在灣區,在硅谷:圈子不小,但是又成分單一,恰如一個圍城,城內誠然精彩萬分,無時無刻不吸引著里外人的目光,但身在其中,又是那么清楚地感受得到自己與世界千千萬萬種行業,形形色色的人們的脫節。這種脫節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說是匠人精神也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把工作做到極致;或者說能夠免掉種種紛擾,能有一個相對純凈的環境做自己喜愛的事情,這未嘗不是一種幸福。不過這些程序員里面,有這樣想“出世”的人,也必然就有像我這樣,貪戀不同樣的煙火氣息,想要“入世”的人。
倒不是說考試本身能直接帶來什么,我現在也沒有想要立馬換去一個截然不同的行業的打算。但是,(對于門外漢來說)比較深入和全面地學習另外一個領域的知識,備考過程中跟林林總總各種背景而此時又同一目標的考生的互動,的確是極大地滿足了我想要看看眾生相,一定程度體驗不同的生活的訴求。
備考
我報名的是2017年12月在舊金山的CFA Level 1考試。備考,大致是從7月份開始。
參考和學習方式
得說明的是,自稱門外漢并不是謙詞,作為一個學習CFA以前,不知道財務報表有哪幾張,買賣股票純粹靠看新聞和分析的人,我的經歷可以說是真正的從零到入門了。
關于備考,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官網的信息翻來覆去地看。比如考試的形式,比如有哪些科目,有哪些資源等等。實話實說,看見科目的名字我其實是蒙圈的。equity和fixed income這種名詞,在金融的語境下,可以說do not make sense to me at all。當然嘛,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我知道自己有多么巨大的空白要去填補,所以我還是心態很輕松(并沒有)地進入了下一步。
然后就是從各個網站(豆瓣,知乎,analystforum, efinancialcareers, etc)找到備考的策略/經歷/建議。這一點還是很有得說的。我的經歷中,這個Analyst Forum的幫助貫穿了整個備考期間。它的活躍程度不比國內的有些論壇,更不比備考的上百人微信群。但是我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卻常常是在這上面找到答案。不過可能一部分原因是我看不懂金融中文吧(笑),畢竟國內的同學們大概是可以無縫切換術語的中英文的,但對于直接學習CFA的教材或者notes的人,這一點的確難于登天,所以反倒就造成了看不懂中文的情況。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我瀏覽中文的技術文章時也偶有發生,比如第一次看到“運行時”這個詞,作為名詞出現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它跟runtime的對應關系;或者說聽到別人說元組的時候,我想到的不是tuple,而是下圖的元祖。當然這并不是翻譯好不好的問題,這單純是對中文術語的陌生。
豆瓣和知乎都有很多關于CFA和備考的帖子,讓我受益匪淺。通過閱讀這些經驗,我主要
我主要看的有這么幾個帖子:
備考需要的材料/工具:
- 教材 (推薦閱讀,但若時間緊張則可選擇性閱讀)
- Kaplan Schweser notes (推薦閱讀,時間緊張也應該閱讀,習題可做可不做)
- 教材的課后習題 (邊學邊做,總結錯題,這一點在考前總復習時,尤其有用)
- 官方樣題 (不說大家也知道一定要做的,否則無從感受考試的具體狀況)
- 輔導機構 (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自己時間,不過是否有價值就見仁見智了)
- 各種論壇和群組 (可以花上一定時間在解決疑惑和討論問題上,但是這絕對不能算在自己的學習時間之內)
- 其他
- 計時工具。用一個簡單的計時軟件,幫助自己掌握自己的時間開支,還是很有意義的。
- 復習工具。比如很好用的Anki,可以幫助我們把碎片時間都利用起來。很多概念/公式/術語/題目,我都放在了Anki上,它的的確確幫助了我牢牢記住了它們(以至于到考試前一個月我甚至覺得好些之前看了許多遍的知識有點煩人哈哈哈)
- Google/百度/DuckDuckGo。一級考試,主要是考基礎知識,所以很多內容一定搜的到。除開搜索引擎,像Investopedia, InvestingAnswers, Accounting Coach 這些網站也給了我極大的幫助。比如Investopedia有很多解釋概念的短視頻,可以很快幫我們建立起一些概念的印象。
大家的經驗和推薦或詳盡入微或言簡意賅,我覺得每個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好。
備考的學習方法,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類:
- 全面夯實基礎,投入海量時間(粗略>500小時)
具體就是完全不拘泥于CFA的考綱,不局限在教材和各種教輔資料(比如Kaplan Schweser notes),而是進入每門科目各自的范疇,把每一門科目分別鉆研,具體來說,比如觀看各種公開課(通過wharton的financial accounting來學習會計,通過可汗學院來學習概率統計,金融衍生品,用耶魯的公開課學習金融理論和金融市場等等)。在學完以后再進入更明確的備考學習。 - 考綱內的細致學習 (400~500小時)
充分閱讀教材或/和Notes,可能讀上數遍,大量做習題和模擬題,輔以輔導機構的教學。完整閱讀道德手冊,反復檢驗自己的掌握情況。通過大量的重復,錯題和重點題完全可以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 高度集中的學習方式 (250~400小時)
不看教材(除了道德手冊以外),以Notes為主,大量做習題和模擬題,輔以輔導機構的教學。就我自己的考試經歷和做題經歷而言,事實上相比教材,Notes是有一些知識點沒有涵蓋到的,并且講解或許不充分。但是時間不充分時,想抓重點,Notes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不精益求精,Notes其實是足夠的。而就其精煉程度來說,Notes之下,也再沒有辦法提煉重點了。在這個時間段內,仍然是可以過上大于等于兩遍Notes的,并仔細閱讀道德手冊的,不過這對于學習效率就有一定要求了。 - 不充分的學習方式(<250小時)
花的時間不足,是一定沒辦法學習完并且充分熟悉所有知識點,并且完成足夠練習的。這一點完全是CFA本身的特點所導致限額——知識點多,考察得細,題量大,題干長。CFA一級考試是一個有著10個科目的240道題目的考試,它給我的主要印象便是覆蓋面極廣,各種各樣的細節,概念,計算都可能考到??荚囶}型全是選擇題,并沒有步驟分。所以投入足夠的時間,以熟悉各個科目各個部分的知識,并加以練習,是極為必要的。當然了,并不是說沒有充分學習一定就考不好,只是說,沒有充分的學習,一定是沒辦法熟諳這海量的知識的。為了盡量提高吸收效率,閱讀notes以外,用1.5x~2x速度學習教輔課程(在重點或者自己不明白處減速)也是一個選擇,同時,及時做習題來檢驗消化程度,也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了。道德手冊恐怕沒有機會看完了,不過有機會還是爭取閱讀一下。一些考試的重點,比如財務報表中的lease, 現金流,比如各種duration的計算和關系,一定要梳理清楚,完全掌握。為了應試,短時間的突擊也相當依賴于大量的練習,因而在時間短缺時,最好是要做一道,掌握一道。
如果你是一位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比如1年),并且以建立一個較好的金融知識基礎為目的的備考者,方法1是適合的。但是如果沒有比較好的自制力和學習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因為相對缺乏練習和考察,也沒有方便的討論和反饋機制,容易流于形式。我猜測,大部分的考生也沒有那么大把的時間,所以根據自己的繁忙程度和對成績的預期與要求,選用2-4的學習方式中的一種。
事實上,我們常常聽說這個CFA考試得花多少多少個小時,也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就像用地圖導航一樣,具體要花上多少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還要考慮路況,考慮自己的速度。跟所有的考試一樣,效率仍然是第一位的。
另外呢,我也有聽到朋友說,題目看不懂或者看得慢的情況。這大概就是需要提高自己對(英語的)金融術語以及金融語境下常用的詞語和表達方式的熟悉程度了。我自己并沒有克服這一點的過程,所以也提不出除了多加練習以外,像樣的建議,此略。
實際備考
12月考試,我大概從7月開始做了一些計劃和安排,8-10月零零散散看完了Notes,做了一些習題,11月才真正開始力求掌握每個細節地做題和復習。
我的情況是,白天10點-下午6點的時間都是花在工作上的,往返公司也各自需要開上半小時車,所以大概每天上午8-9點,晚上7-11點,是可以花在CFA的學習上的。當然這是理想狀況,而事實上,因為日程的不斷波動和各種各樣的事務,根據我自己的記錄(iHour),其實我可能只花了200個鐘頭(甚至不到)到CFA上面。
不過我記錄的時間,普遍來說都是保證了效率的。比如說很多時候我是在工作結束后,留在公司,安安靜靜地學上兩三個鐘頭再回家(雖然我這么做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公司可以吃東西,而且越晚走交通越通暢)。同時早起和每天鍛煉的習慣,也使得我保持了比較旺盛的精力,學習時集中度相當高。有時利用好了早上的時間,能夠消化相當多的知識。
把CFA備考的優先級,放到工作之外的最高,可以很好地提高整體效率。每天確定地,不受干擾地拿出幾個鐘頭的時間學習,相較每天根據情況湊出幾個小時的情形,學習效率是要高出不少的。不讓社交活動,社交媒體等等打亂自己的學習節奏,是備考過程中,我感到很受用的一個能力。
考試
CFA報名的時候,考試地點選擇的是舊金山,不過最后考場卻是在oakland,這也就導致我考試的時候還特地早起了一個多小時,作為開車過去加上途中休息的預算??记熬癖揪拖鄬o張,再加上一個多小時的駕駛,的確是給考試添了幾分刺激。不過呢,真正進了考場,心情反倒很平靜——因為大家臉上,都是一致的表情:惴惴不安卻又充滿希望。
考試前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的考生主動帶來了很多的耳塞,分享給了大家;有的考生忘記了帶護照,拿著自己的駕照非要進考場;有的考生帶了一大捆鉛筆,兩臺計算器,生怕考試時出岔子,等等。我倒是很心大地拿著一支鉛筆,一個削筆器,一塊橡皮,夾著準考證的護照和計算器,就進了考場(好歹鉛筆該多帶一支),但我也覺得準備萬全是很值得鼓勵的。
聽完proctor念完考試要求和規則,大家便齊刷刷地答起了題。在偌大的一個會場中考試,整個考場的人寫字、翻頁、擦除(、抖腳)等等的聲音是很大的,所以帶上耳塞是大有幫助的。其實不用太過擔心一級考試的時間可能不夠,因為題目畢竟有長有短,的確有麻煩的或者題干冗長的題目,但是總的時間大體是夠的,畢竟考試的題目受篇幅和時間所限,不太會像許多習題一樣,題干橫跨一兩頁,或者一個題目中的人物數量可以填滿一部李爾王,所以在不會過分糾結的前提下,是應該做一題確認一題的而不必求快的。
中午休息的時間,我吃了一份快餐,然后回車里睡了一小會兒,注視了一會兒Oakland的相比硅谷,略顯破敗和蕭瑟的街道,便回去看了一下上午考試后,覺得記不清楚的一些知識點和一些沒有考到的重點。下午的題目是完全可能重復上午考到的知識點的,所以中午的時間如果利用好,沒準兒有奇效。
好好午休以后,下午的考試也是精力充沛的完成了。所以這段歷時幾個月的小挑戰也搞了一段落。為了它也是放棄了很多的東西(比如中斷了泰拳,拒絕了很多旅行),所以考完之后第一個念頭,也是期望自己的努力能夠有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結語
CFA一級的備考,對于沒有在相關行業和學科浸淫過的考生來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事。許多同儕也是兼顧學業或者繁忙的工作來準備這場考試,所以我希望我的經歷能夠給予大家一些參考和勇氣,同時也說明,就算工作很忙碌,如果能夠高度自律,重視效率,也是完全能夠把握住所有科目的大部分知識,比較有自信的上場考試的。
謹此??吹酱宋牡目忌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