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軍隊追擊齊國軍隊,從丘輿攻入,一直追到馬陘。齊候派賓媚人國佐到晉軍求和,計劃用紀國的炊具、玉磬和齊國的土地來賄賂晉侯,并交代說如果晉國還是不同意講和的話,那就聽其所便吧。
國佐向晉侯獻上禮物,晉人不同意講和,并開出條件說:"一定要把蕭同叔的女兒作為人質來取信,并且把齊國境內的溝渠田壟全部改成東西向的。"
國佐回答說:"蕭同叔的女兒不是別人,正是我們國君齊侯的母親。如果對比一下,那就等同于是你們晉侯的母親。你宣布說代表天子來號令諸侯討伐齊國這個重大命令,卻說必定要交出國君的母親來作為人質相互取信,你這是把天子之命當做什么了?況且這是在行不孝之事號令別國啊。《詩經》上有說:『孝順的人的孝心沒有窮盡,永遠會把孝心分給與他同類的人。』如果用行不孝之事來號令諸侯,那么不久意味著諸侯之屬都是不孝的一類人,都缺乏良好的德行?先王劃分天下疆土,分理土地,一定要因地制宜,按照有利的方式做分布。因此《詩經》上說:『我劃分疆界,分別地理,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現在你為諸侯劃分疆界,分別地理,卻說『把所有溝渠隴畝全部改成東西向的』,只顧著有利于自己的兵車長驅直入來做決定而絲毫不顧及因地制宜,這難道不是在違背先王的命令嘛?反對先王就是不道義,如何成為盟主?這件事上晉國的做法實在有失妥當。四位先王之所以成為國王,是因為他們能夠樹立德行,并且滿足諸侯的共同愿望,五位霸主之所以成為諸侯的霸主,是因為他們能夠勤勤懇懇地去安撫諸侯,并貫徹執行天子的命令。現今你會和諸侯來滿足自己無窮盡的欲望。《詩經》上說:『施政寬和,百福聚集。』你實行政治實在算不上寬和,分明是在放棄福祿,這對諸侯有什么壞處呢?如果您不同意與我們講和,我們國君在命令我出使時有交代,他說:『晉侯你率領自己的部下屈尊來到我們的國土上,我們盡自己不豐厚的物品來犒勞您的部下,因為畏懼你的威力,我們的軍隊有所挫敗。如果你能夠給予恩惠,賜福給齊國,不讓齊國滅亡,繼續我們的友好關系,那么我們也不會吝惜祖先留下來的器物還有土地,定要送去給你。但如果你仍然不答應講和,那就請允許我們收集殘損的兵器,同你們背城一戰。如果我們國家有幸戰勝了,我們仍舊依從于你們晉國,如果不幸失敗了,就聽憑你們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