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是靠影響目標用戶行為而產生商業價值,如果要影響用戶行為,需要和用戶進行充分溝通,去通過取悅用戶而影響用戶行為。而產品本身是一種和用戶溝通的方式(或者渠道),溝通同樣講究頻度,深度。
2.產品護城河指的是競爭起來之后如何防范競爭對手圈走自己的用戶,在同樣的業務情況下比較。純web服務無用戶數據殘留(比如搜索)A < 客戶端B < web服務有用戶數據殘留(比如博客)C < web服務有用戶數據且為了使用服務需要不斷請求服務(比如社區和一些大的o2o公司)D
3.如果對手是A,用客戶端打,因為客戶端有更高系統權限,而且用戶一般不會選擇卸載(手機app這個特性比PC弱很多)曾經的瀏覽器和安全軟件驅使下的導航站爭奪,進而爭奪搜索流量,就是在這個維度的戰爭。這個戰場在一般情況下比較流氓,各種底層的進程之間的互相殺。
4.如果對手是B,以云服務,跨終端共享數據的產品優勢來打。比如音樂播放軟件,曾經的酷狗,酷我音樂盒打不過類似蝦米的這種新的web服務下的音樂服務。加心歌曲至少跨終端共享了,在網絡通暢的情況下,數據在云端永遠比在本地更安全,更方便,同時用戶的遷移服務的成本也更高。尤其現在,設備換代頻繁,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四屏聯動的情況下,產品優勢更大。如果evernote是把你的筆記存儲在本地(類似word),不僅用戶不方便,而且數據遷移走就沒有用戶忠誠度了。
5.如果對手是C,搞數據一鍵搬家。鼓勵用戶輸入對手的用戶名和密碼,一次就把之前的數據拿走了。比如各大博客在搶用戶的時候搞的那一套東西。不過這種打法需要用戶主動同意,而用戶同意是需要你的產品體驗和品牌遠高于競爭對手的。所以這一階段的競爭拼體驗的多(對于垂直的高價值領域,要小心通過利益驅動來輔助用戶競爭)
6.如果對手是D,不好打。因為用戶不可能舍棄你的服務。就好比新浪微博和qq,你可以hack掉協議之后做一個完整的服務界面。但是你不可能停掉背后的服務。所以對手仍然可以通過更改協議甚至起訴你來讓你停止折騰。比如淘寶可以封殺蘑菇街或者美麗說(他們自己如果沒有后端商家),qq可以起訴珊瑚蟲還把創始人送進去關幾年。BAT中的AT的核心服務都有這個特點,阿里有B端資源,你做流量入口但是不經過同意用不了阿里的B端資源,而不通過騰訊,用戶之間的連接是無法產生的,進而用戶是無法溝通的。曾李青以前所講的社交產品在同樣有n個用戶的情況下,價值是n的平方(n個節點就會有n平方的連接線),就是這個道理的粗暴總結。
7.廣告分兩類,一類是情景廣告,一類是人群廣告。對應到評估一個產品的商業價值(非直接有現金收入而是靠讓別人掙錢的方式來掙錢的產品)。就看這個產品搶到了多少高價值人群+這個產品搶到這些人群的哪些高價值場景。百度靠先發市場優勢和品牌優勢搶到了全國人民的搜索場景,而搜索場景高價值是因為用戶暴露了意圖可以高轉化率的連接付費服務。支付寶拿下了支付場景,而支付場景高價值是因為可以沉淀資金搞金融業務。
8.正確的做事方式,應該是先用好產品來做用戶,準備變現的時候再擴展用戶場景。好比人在地失,人地皆得,人失地在,人地皆失。用戶如果流失,場景自然流失,用戶如果還在,場景是有擴展的可能。
9.按8的說法,騰訊的核心業務沒有拿下高價值場景(聊天的時候又不能買東西)。所以搞qq秀和游戲大廳之前的騰訊收入一直有問題。但是騰訊有BAT中最大的頻度。和用戶聊的多了,自然有切換到其他場景的可能性。所以曾經騰訊非常自信,誰也不收購,到處抄新的業務。
10.在擴展場景上,有幾個思路。第一個思路就是利用積分和特權體系來進行跨場景用戶調度。積分入口是要被扶植的場景,積分出口是扶植者的產品特權。學積分就去學qq就好,滿屏幕的積分計算規則和積分任務。
11.第二個思路是粗暴捆綁,一般客戶端時代的服務常用。qq通過捆綁qq彈窗把qq.com扶植成了四大門戶之一。搜狗輸入法靠捆綁瀏覽器讓搜狗搜索有了流量。360安全衛士捆瀏覽器進而做搜索,PC客戶端時代的靜默捆綁安裝是大部分公司必須耍的流氓。
12.第三個思路是沿著原有場景的周邊進行擴展。但是一般都是只能上游帶下游,下游帶不了上游。典型例子就是瀏覽器是導航站的上游場景(先打開瀏覽器才去通過導航站上網),導航站是搜索的大部分流量的上游(只有很少用戶輸入域名進入百度,大部分都是在hao123上的搜索框完成搜索的)。搜索是諸多付費服務的上游(百度注資去哪兒的中間頁戰略)。原本大家不知道瀏覽器這么值錢,發現這個小小的pattern之后瀏覽器瞬間就變得和搜索一樣值錢了。支付是產生消費意圖的下游,所以騰訊和阿里用滴滴和快遞去搶支付。降維打擊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來自忽視了的某個不起眼的用戶上游場景,易到用車被滴滴專車逼的挺慘。
13.根據1-12的產品世界觀。似乎互聯網世界就和攻城略地差不多了。用戶就是人,場景就是地,到底是閃電戰還是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就看當時的行業競爭態勢了,還要時刻留意能給你降維打擊的隱藏boss是否存在,做這種思考真的太有意思了。
14.但是歸根到底公司管理的是價值,公司有商業價值的前提是產品對用戶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