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九是東北軍中的少壯派代表,他與應德田、苗劍秋一起,被稱為東北軍“三劍客”,也是張學良一手提拔的親信。
孫銘九在清末出生于東北,而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東北,本地軍閥、日本人、俄國人和滿清貴族等各路勢力相繼登場,社會動蕩不安,魚龍混雜,也讓他從小就有了出人頭地的志向。
長大成人后,孫銘九留學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成回國后,孫銘九原在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后來經留日同學、張作霖次子張學銘推薦,于1934年4月來到武昌覲見當時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
孫銘九在天津市公安局的上司,局長寧向南原是張學良的秘書,他也向張學良推薦了孫銘九,寧向南推薦時說孫銘九:
“一是正派純潔,二是忠誠勇敢,三是抗日堅決,四是踏實肯干”。
于是,孫銘九被張學良留在身邊擔任隨從參謀。
幾個月后,他進入新成立的“隨從參謀秘書室”,負責東北軍軍官的人事檔案管理和調查考評。
孫銘九與應德田、苗劍秋等東北軍少壯派,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在政治都認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地方領袖地位,都有過留學海外的經歷,見識過工業化國家的面貌,研究過當時較為先進的政治理論,腦海中混雜著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思想。
“九一八”事變后,他們對家鄉淪喪痛心疾首,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保家救國。
1935年11月,張學良改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總司令由蔣介石兼任),率東北軍移駐陜西、甘肅圍剿紅軍。
但在交戰中,東北軍屢戰屢敗、損失慘重,這使張學良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漸生懷疑,開始與中共方面積極接觸,并聯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陜軍領袖楊虎城共同行動。
張學良同時開始整頓部隊、更新人事,放手使用青年干部以振奮士氣人心,而孫銘九等人也很快脫穎而出。
1936年7月,張學良仿效蔣介石的“復興社”,成立秘密核心組織“抗日同志會”,以東北軍青年軍官和部分中共地下黨員70余人為成員,孫銘九擔任了行動部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