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參加了好報寫作班,每天有500+的作業要完成,所以我就增加了閱讀量,最近讀了美國著名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的《醫生的精進》,寫點感受,也作為作業上交。
阿圖?葛文德的《醫生的精進》讓我更加認識到醫生是一個多么神圣的職業,它的重量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擔負的。醫生不是醫匠,就算擁有再多的醫學知識和再成熟的醫療技能,都未必能稱得上是一個醫生,頂多算一個高級醫匠。醫生必須把自己對生命的感知、體悟、理解和關懷融入到現實的醫療工作中,不斷思考著人與人性,這樣才能經得住醫里醫外的種種考驗。
在本書中,常常被談起的是現實醫務工作的種種細節,比如每一次接觸患者后的洗手,比如一個對患者某一部位的小檢查,稍有疏漏或閃失,都可能釀成大錯。作者在書中說過:“醫生常常被認為是獨立的腦力工作者,但其實比起診斷出什么疑難病例,確保每個人都洗手這件事能夠更大地促進醫學發展。”(《醫生的精進?01洗手這回事》)由此可見,醫學面對的始終是人,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對疾病的研究再登峰造極,如果不注意洗手這些與治病看似關系不大的細節,可能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
而在每一次對病人身體的檢查方面,甚至拓寬到每一次與病人的互動,都在考驗著醫生為人處世的智慧。
“你本是一名掌握醫療知識和技術的專業人士,從未想過檢查規范上的小問題也能將你挫敗。不過事實證明,醫生的社交素質與專業素質一樣關鍵。隨意和正式之間的度要怎樣把握,含蓄和坦率要如何界定,怎么表現謙虛和自信,要表現到什么程度才好,這些事情與醫療技術同等重要。我們從事的是與疾病作斗爭的工作,可并不是直接與基因或細胞互動,而是跟有血有肉的人打交道。正因為這樣,醫學才顯得如此復雜多變、富有魅力。患者是否信任醫生,醫生能否聽到患者的訴說,能否得出正確地診斷、進行恰當的治療,都取決于每次互動的開展。”(《醫生的精進?04醫療中的性騷擾》)
作為醫生,每天要面對許許多多的患者,同時也要處理與同事、與患者這兩方面的關系,加之現實中醫患數量上的極其不對等,醫生的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醫學的確是一個勞心勞力的職業。不過比起處理那些疑難雜癥,更難的部分在于我們必須和其他人合作,而且是在自己無法完全掌控局面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是一種團隊活動,但跟比賽場上豎立著閃閃發光的記分牌的那些運動有兩個關鍵性區別:第一,輸贏的賭注是人的生命;第二,我們沒有教練。第二點可不是無足輕重的小問題,醫生得自己指導自己,想贏得勝利就只能靠自己給自己鼓舞士氣,而這正是我們不擅長的。”(《醫生的精進?后記——走向優秀》)
葛文德醫生還寫過很多醫學人文方面的著作,這本《醫生的精進》僅是他“醫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我國在醫學人文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王一方也為這套書作了總序。他稱贊葛文德是一位了不起的醫生,因為他除了在醫學領域精益求精之外,還在筆耕不輟,不斷深化著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王一方語)。在總序的后半段,王一方總結了葛文德的思考,而關于醫學的不確定性是其中最令人深思的部分。
“即使到了高年資階段,他依然認為醫學中最大的困惑還是不確定性。病人因為無法確診而惶恐不安,醫生因為不能確診而左右為難,醫療費用因為不確定性的探究而節節攀升,社會輿論因為不確定性而質疑醫學的科學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確定性煎熬中,醫生應該轉變自己的態度,不把呈現確定性作為職業的唯一價值,轉而以友善與共情去安撫惶惑的病人和躁動的家屬。”(王一方《醫生的精進?總序:了不起的葛文德》)
本書的最后一章是走向優秀,如何做到,作者提出五個建議:即興發問、不要抱怨、勤于統計、筆耕不輟、勇于求變。這五條也正是這本書的內容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醫學人士包括所有人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