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12月1號,陽光明媚的午后。剛從經貿世界大廈出來,就看到不遠處的路邊有一家很別致的咖啡館,落地式的整體玻璃設計,又有長頸鹿等各式玩偶裝點其中,顯得現代而又溫馨;雙腳像被施了魔法,不受控制地走了過去,也許是注定要發生點什么。
我點了一杯焦瑪,選了一個靠邊的位子坐下。陽光直射在身上,愜意極了;今天是這個月難得的艷陽天,PM2.5指數50,還出現了久違的藍天白云。
(2)
我的心情也不錯,剛與張總確定了他們全家的重疾保障,共計4張保單15萬保費。但也有讓我挫敗的地方,嘗試跟他聊了年金保險,但還是遇到了老問題,比如他提到年金的收益低,不如把錢投在公司里;他還問最近火熱的CRS對于資產配置的影響,未來的房產稅應該如何應對等,我無法給到專業的建議,只有嘗試按照公司培訓的話術來說,完全不奏效。
一方面是張總做生意多年,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果不說到他心里去,是不會賣個面子簽單的。另外一方面,我認為買年金保險是為了未來的使用,總是拿萬能賬戶累積金額高說事,不是本末倒置嗎?況且利率并非確定,特別是最近一直有關于萬能險資金割韭菜式投資的報道。
(3)
想到這里,心情一陣焦躁。這時一條微信閃了進來,多半是客戶發的,趕緊打開看看。是客戶劉姐,說她最近感冒一直沒好,發展成心肌炎住院了,馬上安慰她最近溫度變化快,多注意休息。接著她問我現在還能買之前建議的重疾保險嗎?因為擔心自己的情況可能會比較嚴重。
我無言以對,放下手機,擔心太過直接的回答傷害她。劉姐人不錯,每次見她都是面帶笑容,只是對于理財理解的極限就是買點銀行發行的短期產品。年初在我這買了一單意外醫療型保險,一年交1000塊,還是在瞞著他老公的情況下買的。我有嘗試去影響她的老公,但完全不接話,一口咬定不需要,只有作罷。
(4)
做保險代理人兩年,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發現人和人之間價值觀的差異,遠比擁有金錢多少的差異要大得多。銷售本身就是找到那些與自己觀念相符、愿意接受新理念的人,不是嗎?而找到這些人之后,除了保險產品本身之外,如何使用全金融的視角來幫助客戶規劃呢?還有什么能真正幫助到客戶的呢?現在很多保險同行講的保險欠債不還,離婚不分總覺得不對。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婚姻共同財產制自然要分,出發點就錯了,不光違背法律還不符道德。想到這些心情就更焦躁了,拿起咖啡一飲而盡。
(5)
就在這幾分鐘,旁邊坐下來兩位男士,一位看著有40歲,另外一個年輕一些,30左右,相同的是兩人都穿著修身西裝,顯得格外干練。開始就聽到兩人說了些各自的情況,發現是同行。40歲左右那位是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的團隊總監,這家公司非常出名,全球保險行業排名多年第一;年輕的那位在銀行工作了5年,做理財經理,有意向到保險公司工作。
因為離得近,所以聽到了大部分內容,總監強調他們公司的業務是“專注于高凈值客戶的財務安全規劃”,高凈值包括高資產凈值和高認知凈值;財務安全側重于資金安全、法律安全,特別是結合法律規定的保險方案搭建。
在員工的發展上,強調要關注當下的工作和專業精進,做好自己;同時要關注大勢發展和個人目標,在自己的目標和公司發展方向上找到一個完美的契合點,這樣才可能盡享未來。總結來說就是“做自己,享未來”。強調既低頭走路,又抬頭看天。
總監說得有理有據,有邏輯架構也不缺情感打動。被打動的不只是那位銀行理財經理,還有坐在旁邊的我。沒等他們聊完,我就忍不住上前遞上了自己的名片......
(6)
對了,這家公司是安聯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