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似乎和“認知”正好相反。
如果給你一個地方:沒有寒冷、饑餓,沒有任何生存挑戰,只能感受到溫暖和安全,相信你會往——實際上,這個地方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就是在子宮里的狀態。
一、子宮:人類的“原始舒適區”
在子宮里,用不著勞動,甚至用不著吃飯、睡覺,一切的能源供給都是自動化的——我們在一個溫暖的,由營養液組成的小小膠囊里,就象《黑客帝國》里面被包裹著的人體。
同時,在子宮里也不需要具備任何認知的能力——不需要視覺、嗅覺、味覺,更不需要思考。當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都是以高度自動化的方式提供給你的時候,“認知”就顯得完全多余了。
這樣一種狀態叫做“原始舒適區”,它是每個人類個體都曾經體會過、擁有過的一個舒適區。
我們對幸福的很多想象都跟這個狀態有關:無憂無慮,不愁吃、不愁喝,沒有任何擔憂,只是待在那個地方靜靜發呆。
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旦哭鬧,只要母親把他抱過來,用雙手蓋住他的后背,讓他的臉貼著自己的胸部,孩子就會馬上安靜下來。因為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母親的心跳,這是他在最原始的舒適區待著的時候,聽到的唯一熟悉的音樂。
這個地方真的是太好了,以至于每一個在這個地方待過又被迫出來的人,一出生就會哇哇大哭,原因很簡單:他從一個溫暖的,沒有寒冷、饑餓,極其安全的世界,突然來到了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二、從“子宮”到“墳墓”
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說過,所謂人生,就是從出生時的哇哇大哭到臨死前的流淚滿面。從子宮到墳墓,以眼淚開始,以眼淚結束,這一段漫長而又短暫的旅程,你覺得有多大的快樂可言嗎?
“子宮”和“墳墓”在英文里非常像,一個是womb,一個是tomb。“子宮”和“墳墓”也有相似的狀態地方:它們都是個體獨有的自由空間,沒有人打擾。
而它們的差別也顯而易見,“子宮”意味著生,“墳墓”意味著死。它們是兩個極端:子宮萬般好,墳墓萬般壞。但很不幸的是,人生只要踏上這個旅程,就不可避免地從一個獨立空間(子宮)走向另外一個獨立空間(墳墓)。
仔細想想(抱歉,這要用到認知了),子宮的狀態真的就是一個天國般的境界嗎?沒錯,天堂恰恰跟子宮很像,天堂(paradise)就是“伊甸園”,一個無憂無慮、與神同在、不用勞動、感受不到饑餓和寒冷的地方,在天堂里差不多就是那種“位高權重責任輕、錢多活少離家近、數錢數到手抽筋”的理想生活狀態。
可以說,“伊甸園”是一個終極的舒適區,是跟人類最初的原始舒適區很像的: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里,可能都感覺不到餓,因為到處都是果子,上帝跟他們說“這些果子你們可以隨便摘來吃”。
三、原始舒適區=0認知
子宮、天堂和伊甸園的正面是“無比的舒適”,但另一面是:因為沒有匱乏、沒有挑戰,就不需要有任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始舒適區=零認知,或者是極其低的、接近于零的認知——在舒適區待著的代價就是零認知。
1、 伊甸園的故事
在“伊甸園”,上帝告訴亞當和夏娃“你們什么都可以吃,但有一棵樹上的果子是萬萬不能吃的,吃了以后就會面臨死亡,就會被逐出這個舒適區。”
但是,夏娃受到誘惑,摘了那個果子,不僅自己吃了,還給亞當吃了。上帝發現亞當和夏娃竟然有了感知和分辨的能力:當亞當和夏娃吃了這顆果子的時候,他們知道了因為自己沒有穿衣服而感到害羞。
一旦具有了認知能力,舒適區就待不了了。上帝震怒之下,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園,而且對他們下了詛咒:
上帝把直接肇事者蛇的腳去掉,讓它用肚子走路,而且人類永遠與它為敵,看見蛇就會砸爛蛇的頭;
讓夏娃必須要忍受分娩的痛苦;
讓亞當必須終年勞作才得以果腹,生命從此變成了一場苦役。
2、 任何福音都是詛咒
這個故事,是想分享一個觀點:任何福音都是詛咒,或者說,任何好處都是有代價的。
在一個超級舒適的地方,一個“超級舒適區”里,這種“超級舒適”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零認知。最舒適的地方就是那種不需要認知,所以你根本就不具備認知能力的地方。
當我們覺得很舒適的同時,要意識到,我們極有可能處在一個零認知或者接近于零認知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