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專注力的修煉》有提到提升專注力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來做調整。即提升(+)我們的抗干擾能力(潛力),降低(-)我們遇到的干擾。
本篇續著上一個話題來分享提升我們自身抗干擾能力一個很實用的工具:番茄工作法。以下內容來自2015/10/25《番茄工作法圖解》作者Staffan老師的現場分享的內容(感謝Staffan老師授權分享現場Slides!)。
番茄工作法實踐者Staffan N?teberg是一位敏捷思想的培訓者,曾應邀在歐美主流技術大會上演講,還是《敏捷武士》瑞典版的翻譯者,他擁有20余年的軟件開發經驗,參與過很多企業級Java項目,也精通C++,JavaScript,Ruby等技術。
將從以下4個方面來分享:
1.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2.如何使用番茄工作法?
3.在執行番茄鐘過程中遇到以下干擾:
? ? 1)突然想到自己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 ? 2)突然訪客來或者電話、郵件進來;
? 遇到類似種種干擾,如何保護番茄鐘?
4.番茄工作法的適用范圍?是每種情況都要用番茄工作法嗎?
一、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它是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創立的微觀時間管理方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在紙上畫一個?,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這里有個關于獅子???獵食斑馬的故事:當一只斑馬在眼前時,因斑馬身上有很明顯的線條,饑餓的獅子是很容易抓住一只斑馬;但當很多斑馬在獅子面前不斷晃動時,獅子很容易被分心,是沒有辦法抓住一個斑馬。
在番茄工作法中,我們要把自己想象成是饑餓的獅子,需要抓住斑馬(解決問題);但當很多斑馬(任務)同時出現時,很可能你一個斑馬(一個任務)都抓不掉,作為獅子你還是饑餓的。
我們可以將所有的任務分類,將注意力放在當下那個任務當中,你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我們是不是可以進行多線程任務處理嗎(即一心多用)?
像圖上的邊跑步邊聽音樂,貌似很簡單,但不是每次都能這樣。
像今天我們在現場一邊聽,一邊寫筆記,其實這個不算多線程即一心多用的案例,因為聽和寫筆記這兩個任務是有關連的。
?我們能快速地做任務切換嗎,這是可行了嗎?
日常工作中是不是會經常發生:例如在寫郵件的時候,發現你的朋友在微信上幫你點個贊,趕緊去看下那個贊;
或突然發現朋友圈有人曬某某巨星的演唱會,你是不是會馬上去一張張瀏覽朋友發的照片,驀然回首時才發現自己剛才寫的那份商業報告不知道寫到哪里去了。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肯定會有很多事情一起涌向我們!
比如我們要修車、打電話給朋友、寫商業報告等等,或者接到爸爸電話說已經有2個星期沒有打電話回家,媽媽現在很傷心……諸如此類事情的確我們可以全部完成,但不是在同一時間完成。就像剛才斑馬的比喻一樣,我們要將斑馬一個一個分開。
這里有一張圖展示不同任務的線程,有黑色、藍色條狀和方塊,還有黑白相間的方塊分別表示不同任務,從左到右分別是第一周、第二周和第三周和第四周,每個任務大概占用一周時間,另外后面還有產品經理在監督。
這里有兩種解決的時間策略:
第一種策略:第一周全部精力解決黑色任務,第二周解決藍色任務,第三周解決白色任務;
這里還有第二種策略,在第一周開始就將黑色、藍色和白色任務都已經開始著手做,只不過我們在不同任務切換的非常快。
第一種方法需要3周,第二種方法需要4周,當然第一種方法也有可能出現偏差,3周半才完成這個任務。Don't? Task-Switch!
來做個練習:
1.拿一張白紙,橫著從左到右,一行行來抄完這些數字,看平均需要多久時間?
現場結果:20-40秒之間
2.再試另一種方法,看能不能比剛剛方法更快?在剛寫的內容背后,豎著從上到下,一列列來抄完這些數字(0A9K 1B8L......),平均需要多久時間?
現場結果:30-50秒之間
?為什么同樣的內容,第二次比第一次要慢呢?第一次是將1個任務從頭到尾完成,第二次是將4個任務打亂處理,可以看到第二次會慢一些,那怎么解決這些問題?
這里要提下時間盒的概念,就是一個時間塊。怎樣建立一個成功的時間塊?界定什么時候開始和結束,我們將關注放在時間盒里,全神貫注。假設我們最開始挑的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一定會產生一些好效果。
關注在關注的事情上,而不是結果上。
二、現在來談談番茄工作法的使用
工具其實很簡單,一張白紙和可以做定時的番茄鐘。
拿出一張A4紙,對折按折線撕開,我們會得到四張小一點的紙張:
其中一張紙張命名為“活動清單”
另外一張紙張命名為“今日待辦”
??“活動清單”請記錄近三周要完成的活動,如下圖例所示(不要將畢生所愿放進去)
每天早上對著活動清單,思考“這么多事情,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究竟哪件最重要,需要馬上去做的”。
1、打比方說:我們選擇其中一項:“讀博客文章”;
2、將“讀博客文章”寫在“今日待辦”的第一行;
3、寫完這個之后再回到活動清單,想想我們還可以做第2件事。例如第2次選擇“寫銷售報告”作為第二重要的事情,重復剛剛的動作,將“寫銷售報告”放入“今日待辦”第二行中,再回到活動清單,思考第3件重要事情.......
4、選取之后,將活動清單放入抽屜里,不再看了;
5、接下來我們來看“今日待辦”的事項,第一個是“讀博客文章”;
6、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定時器訂在25分鐘,25分鐘之內都在讀博客文章,直到鈴聲響起。
7、25分鐘之后,休息5分鐘;
休息時間:建議站起來活動活動、上個廁所、喝點水或想想晚上吃啥,讓大腦充分休息;遠離其他任何挑戰智力的活動,例如滑手機、寫重要郵件等;
在休息之前,還有一個重要事情要處理,就是在“今日待辦”事項“讀博客文章”這個任務后面打個?。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它是對自己在25分鐘內完全沉浸下來,讀博客文章的獎勵。
8、休息之后,再看回“活動清單”,我們這時有兩個選擇,是繼續“讀博客文章”或開始“寫銷售報告”,我們可以重新評估哪個更重要!
9、假設我們又選擇讀博客文章,我們重復之前的動作,再設一個25分鐘番茄鐘,開始倒數計時,25分鐘讀完博客文章后,再將另一個?放在“讀博客文章”的任務后面。
再之后是不斷的循環,每次休息之后再決定是繼續進行同一項活動,還是切換到另一項活動,切換是因為重要程度有所改變,也可能只是因為上一項活動已結束。
但現實情況中,我們在執行番茄鐘時會遇到很多干擾,其中?有一種來自內在的打擾,自己想法的打斷;?還有一種來自外部干擾,例如老板和同事、郵件、電話的打斷;
三、對于這兩類中斷,番茄工作法都有相應的處理策略。
內部中斷:
這里有一種情況:明明知道有大任務要完成,但在那之前又想倒杯茶喝,好不容易坐下來,覺得還是看下手機吧;好不容易把注意力拉過來,有突然想起又要去網上查個東西,還有還得給我媽打電話呢。
解決這樣從內部來的干擾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它可視化、接受,然后納入計劃,接著再繼續做本來要做的事情;
比如說,在讀博客文章的任務時,突然想起來要給我媽媽打個電話,但看到番茄鐘還有10分鐘。有這個打電話想法后先不要打電話,在剛“讀博客文章”那個任務后面打一個豎號“|”,這個小符號意味著你在完成這個任務時經歷了來自內部的打擾;
然后在“今日待辦”清單寫上“打電話給媽媽”這個項目。這樣畫個符號和寫下項目大概只花掉3秒鐘時間,3秒鐘完成后再回到原本在做的讀博客文章活動當中去;
等到10分鐘番茄鐘響起時,休息一會后再去看下“今日待辦”有三行任務,“打電話給媽媽”是一項新增的任務。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生這樣的拖延:一般發生在接到一個自己覺得很無聊的任務時;或者自己給自己壓力,想要有完美的表現;或害怕犯錯誤或受批評;
請記住:壓力來自內部,治療的良方是找到項目的起跑線??
但是很多時候某些內部中斷是沒法阻止的,例如急的要上洗手間,但還有10分鐘番茄鐘才到,這時候就得去洗手間,將番茄鐘作廢,當然這樣做會得不到畫叉叉?的獎勵啦(因為25分鐘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將幾小段加起來算一個番茄鐘,“完成的番茄鐘數不是拿來衡量工作能力,而是記錄自己所付出的25分鐘連續的努力)。
上完洗手間后,再看“活動清單”,選擇要做的事項,再開始新的25分鐘番茄鐘。
剛剛我們說到由內產生的干擾,現在談談來自外部的干擾。例如手機響了、有人來敲門;外部干擾具有互動性,有人正在等你回復:
面對各種來自外部干擾,我們要怎樣來保護番茄鐘呢?
遇到這樣的外部干擾,我們同樣要做的就是可視化,再回到之前的活動當中去。
例如你在執行一個番茄鐘時,有同事帶來一個新任務需求,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詢問對方這個任務要什么時候完成,同時把這次干擾寫在當前執行任務后面用破折號“-”表示,破折號是我們受到來自外部干擾的可視化顯示。寫完“-”后,將同事帶來的新任務寫入“待辦清單”,之后就回到剛剛在做的事情當中。等番茄鐘結束,休息后再來看“活動清單”,視事情的優先順序決定選擇哪個番茄鐘。
當然很多時候,一些事情會破壞我們的番茄鐘。比如說,遇到同事有緊急事情需要協助,“你前一段時間寫了一段代碼,讓整個系統動不了,急需你處理”,這時候你番茄鐘還有10分鐘,你不能和對方說“嘿,我的番茄鐘還沒響了,等會再說”。
那遇到這些外部干擾,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當經受外部的干擾時,我們要先與對方協商一下,協商的過程中可以厘清什么時候要把事情做完,視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如何做;如果事情很緊急,我們需要馬上作廢當前的番茄鐘;幫助外部需求后,休息一會兒,再開始自己的25分鐘番茄鐘;
如果不緊急,我們可以將事情納入“活動清單”當中,再重復以上的選擇,執行番茄鐘策略。
番茄工作法是一個不斷PDCA(Plan,Do,Check,Action)過程,這里要提下“記錄表格”的重要性。
記錄表格:寫上日期和當天完成的番茄鐘數量。同一張“記錄”表格可以用很多天,以便比較每天的跟蹤記錄。有了這樣的數據,我們可以就做事的流程進行改進。
在最開始執行每次25分鐘的番茄鐘下,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番茄鐘數據,獲得自己節奏的番茄鐘。但最開始開始強烈建議一開始使用25分鐘的時長,而且在某個固定長度至少要堅持兩星期。
番茄工作法總結:
早上寫任務清單,從“任務清單”中將任務復制到“今日待辦”中,接著選擇今日待辦中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實施25分鐘番茄鐘,在這25分鐘中,全心投入當前的活動中;
當鐘響起來之后休息5分鐘,回到活動清單選擇另一個活動,再次啟動番茄鐘,如此循環下來;
簡單來說就是,選擇優先順序、實施、休息,再選擇優先順序、實施、休息,如此循環......;
面對內部干擾,我們要及時從打斷中回到當前的番茄鐘來;針對不同的外部干擾要視事情的輕重緩急,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另外一天結束后,我們要回顧一下當天完成的番茄鐘數量。經過周期性的整理和分析,從而找到提高生產力的方法!
四、是不是番茄工作法適合任何情況?
番茄工作法這類技術機制不適合于任何情況,例如運動、吃飯、陪孩子玩耍或者這類休閑性質的事務。因為它非常嚴謹,番茄工作法適用于每個人很難集中精力容易拖延的事情上、需要執行或者按時完成的任務,不適合用于處理那些非工作狀態下的事情。
附:兩個非常好用的配套工具:潮汐app和番茄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