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改變》吸引的原因是因為其關注于改變本身,以及對問題的形成和解決,而不是對問題的追本溯源。我們習慣運用經驗證實有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有時反被此所困,忽視了其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我想去學習這種思維方式和視角的轉變,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關注于改變本身的。當然最開始會有一種企圖心,希望從中得到一種方法,以至于能在某些方面能有顯著的改變的效果。書中在最初的序言里也就給了這種心理一劑預防針。首先改變自己看這本書的心態和預期,耐心地去了解框架以及后續的論證,這樣也是在看書最初的微妙的變化。
變或不變的這個問題,覺得能夠理解,但總覺得這是一個思考之后能得出更多東西的問題,可深可淺,細想之后覺得自己可能其實并沒有真的理解。當你去關注變化,以及不變。往往有自己看待這二者的習慣性的角度。我們生活當中常常把變或不變割裂開看,但是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和統一我們即使看到也并沒有很好地利用他們去解決問題。所以對于后續實踐的運用十分感興趣。
最初的理論是一種基礎,群論和邏輯類型理論。在群論之下我們了解到,個別的變化改變不了群體。邏輯類型理論為我們提供一種參考,看到不同層次的變化。平時看起來覺得最頭痛的就是各種理論,但是對于問題的形成和解決,理論為你提供了一個基礎,有別于完全依附于情感去看待一個問題,能夠依照邏輯,即使在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手段不管用的時候,也能夠支持你使用非常態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并能在最初就有解決問題的預期的信心,不至于無序無章。還是有一些覺得似懂非懂,希望在后面能通過實例去了解是怎樣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