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
——參加“鄉村青年教師公益計劃”學習感悟(四)
2018年5月30日,我隨同青椒學員一起聆聽了由北京師范大學李文華教授主講的《誦讀的力量》,接下來的這幾日一直在觀摩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打開語文課本,在每一篇課文最頂端很醒目的印著“預習”提示,后面是具體目標,大多數語文預習目標之一是:“閱讀課文,……”、“熟練朗讀課文,……”、“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感覺有效完成目標的很少,思來想去還是應該寫點東西,和老師們交流一下。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但知道被很多人所認可。“忽視閱讀的教育越來越容易走進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閱讀,使我們的學校異化為分數競爭的訓練場,也使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他們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這是現代教育家朱永新的話,他還說,“閱讀是一種最為基礎的教學手段,是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可見,閱讀在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乃至整個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人一生的影響是無限的。
“讀”出效果
“讀”雖不是萬能的,但是必須的。“讀”的習慣難以養成,方法難以規范,原因很多,主要是老師沒有養成閱讀地良好習慣,自身不是閱讀的受益者,不重視閱讀,更不善于引導孩子閱讀。
閱讀要照顧學生年齡特點。我4月份在隴南康縣參加了由上海微笑書屋彭麗靜老師主導的閱讀訓練營活動,彭老師的一句話我深受啟發:“八年級是孩子‘聽’的能力和‘讀’的能力的分界線,人從出生到八年級‘聽’的能力強,要給孩子多讀,八年級以后‘讀’的能力強,要鼓勵孩子多讀。”我無從考察這句話的科學性,但仔細想來很有道理:上小學前的孩子因為不識字,沒有讀的能力;小學低年級開始識字,由于識字不多,需要借助拼音讀,困難很大,也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小學高年級基本完成了識字任務,他們初步具備了讀的條件,從結結巴巴的讀詞開始,讀不出意思、讀不出韻味,但必須從結結巴巴開始訓練,同時要配合大量的聽讀、范讀、領讀才能讀懂意思。聽讀就是聽語音,范讀就是老師示范,領讀就是老師讀一句孩子讀一句。由此可見,“讀”是小學老師的基本功,是備課不可缺少的環節。
經過小學的訓練,初中生應該掌握了朗讀的技巧,應該能比較熟練的完成各種“讀”,但現實并不是這樣的,因為“讀”基本上是每個老師的弱項,孩子讀的水平仍然徘徊在小學階段。聽課時發現,老師很少有范讀,以學生自讀為主,讀的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直接決定整個教學效果很差。特別要指出的是,語文教學質量影響各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閱讀在語文學科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語文教學是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接下來的一系列任務,比如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分層并加小標題,分段并總結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等。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語文教學自然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通過閱讀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讀懂弄通后還需要老師喋喋不休的講嗎?沒有讀通課文就開始“合作學習”,能合作出結果來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些道理。
閱讀在數學等其它學科中同樣重要。學習目標、設問問題、定義定理、練習題呈現在孩子面前時,首先需要知道它說什么、已知什么、還需要知道什么、解決什么問題。這一切只有通過讀才能實現,老師認真地讀,學生仔細地聽,學生默默地讀,而且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第一環節做扎實了后面的教學任務才能有效的完成。但老師們在實體課堂里,最忽視的恰恰是這個環節,這是不是課堂教學效果差的原因,有待于我們大家去探索。
閱讀要講究方法。閱讀的方法很多,從形式來分有泛讀、通讀、跳讀、默讀、品讀、精讀等等。粗略地讀叫泛讀、瀏覽;完整地讀叫通讀;跳躍式地讀叫跳讀;不出聲地讀叫默讀;賞析式地讀叫品讀;細細地讀叫精讀;精細研究式地讀叫玩味。從傳遞信息、抒發感情的角度來分有朗讀、誦讀、演講等等。朗讀是發出聲音地讀,利用語音、語調、重音的變化幫助我們更深地體會和表現課文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誦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演講又叫演說,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只有熟練掌握各種讀的功能和技巧(百度搜索),方能在課堂用運自如。初步感知課文需要泛讀,深度了解課文需要通讀,突出重點內容需要跳讀,體會作者語言的精美、表現手法的奧妙需要精讀、品讀。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往往配合聽讀、范讀、領讀、齊讀、對讀等熟悉的方法,待學生熟練掌握課文大意后,增加朗讀、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前幾天聽了兩節七年級的古詩鑒賞,很巧,鑒賞的是同一首古詩。我聽課有個習慣,就是先打開課本看課題下的“預習”提示,這篇課文一共有兩條提示:1、圍繞古詩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生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2、有感情的誦讀古詩,注意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接著我開始觀察對“提示”的預習效果,重點當然是“讀”,而且是誦讀,結果當然是失望,教學效果當然是低效的,因為學生在沒有讀出詩味的前提下,所有的學習都是被動的。
在理科教學中,老師只有重視了讀,才能順利實施深度地教與學。讀目標、讀題目、讀定義、讀定理,所有地讀都要照顧孩子的年齡特點,小學不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老師都要先讀,而且低年級老師要多讀,高年級老師可以少讀,但必須讀。比如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第一任務是讀懂題目,深度了解題目中已知那些問題,需要解決什么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知道哪些問題,這么多的“問題”只有通過讀才能發現。全景式數學教學專家張宏偉老師提出“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追問問題”教學法,如果沒有讀是不會有這么多“問題”的,在理科課堂中,最常見的讀法有范讀、精讀、默讀(不容許有任何干擾聲出現),但在老師的課堂上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讀”。同樣是前幾天聽了一節一年級數學課,老師沒有讀,學生沒有讀,直接講課,為了讓我知道他的第一環節是“預習”或“自習”,老師是這樣引入的:
師:“同學們,昨天晚上讓大家預習一下這節課的內容,大家預習了嗎?”
生:開始沉默,接下來在老師的鼓勵下,異口同聲的喊“預習了”。
師:“那好,下面誰給咱們說一說這道題怎么做?”
沉默、叫喊、沉默,沒有老師想要的答案。可老師總會有辦法消耗時間的,他適時啟動了“合作學習”,讓大家討論一下,……。本來是短短的40分鐘,在漫長的煎熬中終于結束了,下課后我和老師簡短的交流了一下:
我:“你感覺學生學會了嗎?”
師:“沒有。”
我:“你感覺問題出在哪兒?”
師:“不預習,干脆不聽話,沒辦法。”老師毫無思考脫口而出,邊說邊搖頭,還很無賴的攤開了雙手。
我也很無賴,但為了不傷害老師的自尊心,交談就這樣結束了,因為課間只有10分鐘,下一節課還等著我要去聽呢。我認為這個老師犯了三個很嚴重的錯誤:一是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預習能力,二是沒有了“讀”的環節,接下來再扎實也是無用功,三是一年級不適合“合作學習”,特別是在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前提下。
各種讀都有各自的技巧。比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正確地朗讀就是讀音要正確、停頓要恰當,能正確地使用升降調。流利地朗讀就是要語氣連貫、語速適當,不出錯,無贅語。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通過語調、語氣、節奏和表情來正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誦讀,不是一般的朗讀,是要求比一般朗讀高的語言表達形式。誦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誦讀,是語言的創作活動,是一種語言藝術。默讀是不出聲地讀,它可以更好地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集中注意力進行邊讀邊想。“一用兩不能,讀想同步”是默讀的基本要求。“一用兩不能”就是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課文,也不能小聲念。“讀想同步”就是在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注意理解和適當記憶。做為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而且還要重視閱讀方法。為了收到不同的效果,老師要掌握朗讀、誦讀、默讀等各種讀的技巧(感興趣的可以回放北京師范大學李文華教授主講的《閱讀的力量》CCTALK 20170910群)。
閱讀不能厚此薄彼。課堂上地讀要體現公平原則,讓每個學生都有同等地展示機會,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主角,不能厚此薄彼。在聽課時往往發現,課堂上的讀只屬于個別孩子的專利,大多數孩子,特別是與學習差的孩子無緣無份。老師就是這“大多數孩子”成長起來的,所以也很少讀(其實是不敢讀),偶爾讀一次充其量是朗讀,從未有過誦讀,自己的學生偶爾參加演講,而老師可能一生與演講無緣。“閱讀不能厚此薄彼”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熟練掌握各種讀的技巧、用途,在學習中靈活運用。
“讀”出水平
語文教學中的的讀只是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理科教學中的讀只是教給學生學會使用閱讀這種工具,這些讀都是很狹隘的,不足以提高閱讀的水平。要真正使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個人水平,就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和校外閱讀的習慣,充分發揮班級圖書角、學校圖書閱覽室、社區圖書屋、圖書館的強大功能,配合讀書會、朗讀會、誦讀會、演講會、寫作會等活動展示閱讀成果,激發閱讀興趣,體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
閱讀興趣要從小培養,家長的義務是從親子閱讀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大多數家長的心目中,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考入好大學,為了找到好工作。所以盡管自己不愛讀書,但還是強迫孩子讀書,認為花錢買了書,給孩子丟給一本書,自己的義務就算盡到了,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而且讓孩子從小厭惡讀書。另外,就是家長不會科學讀書,學前兒童以讀文字較少的繪本為主,需要家長讀給孩子聽。讀前不提任何問題,讀中要語言流利,速度適中,不指指點點,一口氣讀完,讀后不問孩子講的是什么,有什么感想或學到了什么,讓他自由自主的體會即可。幼兒園階段適當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仍然以繪本為主,適當增加畫報,依然是家長或老師讀孩子聽,不提問題、不指指點點,大人讀完后,鼓勵孩子發現漫畫中不起眼的圖畫,觀察不同的顏色,先讀后講,再鼓勵孩子講給別人聽。總之,這之前的閱讀目標就是為了培養興趣,而不是讓孩子學到多少知識,懂得多少道理。小學低年級階段,閱讀對象由繪本、畫報逐步過渡到故事書、科普類書籍,大人讀與引領孩子讀相結合,讀后鼓勵孩子以故事形式講給別人聽。從高年級開始,要鼓勵孩子擴大讀書的廣度、深度,逐步達到博覽群書。
在閱讀過程中,老師的義務是推薦優質健康的好書,教會孩子閱讀的方法,提升閱讀品味,率先垂范當好閱讀帶頭人;學校的義務是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創設高雅的讀書環境,搭建閱讀成果展示平臺;政府的義務是裝備學校圖書閱覽室,社區圖書屋、圖書館,督促學校、社區及時清理過時的、只用來充當數字的垃圾圖書。總之,要讓學生從小知道“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主動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讀出高度,讀出水平,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潛質和閱讀潛質。
“讀”出人生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滋潤,靈魂的放飛,是一個改變生存命運意識的解醒過程,更是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養成的必修課。
2018年高考結束后,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撰文,牢牢把握8個最核心的教育大變革方向,其中第二個是:“不再區分文、理科,宣揚傳統文化,突出語文在高考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文中指出“改變中國高考幾十年來文理分科帶來的偏科、知識面狹窄、過早抑制學生可塑性等的嚴重弊端,從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勵每個學生增加各學科知識的寬度、廣度而不是深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全體學生的廣泛閱讀水平,讓每個學生在全程12年的基礎教育中逐步建立感興趣的學科方向。高質量的閱讀需要高水平的語文學習,語文重點突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請看今年北京高考語文一道小作文題如下圖:
大家可以看到沒有廣泛的語文閱讀積累是很難完成的。
顧明遠還說:“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考察。僅說一個例子。你原來參加高考做數學卷子可能所有的考題題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題面閱讀量也許會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你的閱讀、語文水平欠佳,做題速度、理解水平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有的考生甚至連題都沒時間做完。而語文、閱讀的這一切將反映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分量,語文在所有學科中的分量,乃至在整個高考中的分量有多重,不言而喻了。如果說過去不重視閱讀情有可原的話,未來是絕對不能容許的。高考決定人生的高度,語文決定高考的成敗,閱讀決定語文的水平,這便是我寫這篇文字的原因。